抓住孩子心理培養的三個關鍵期,養育健康自信的孩子。
前兩天,在小區排隊做核酸檢測,看見一位媽媽正在訓斥自己的孩子:
「你再不聽話,等你上學了,讓老師好好治一治你。」
當時我就心想:
如果一個孩子連父母都管教不了,老師又該怎麼管教呢?
我們傾其一生,都在為孩子努力忙活。
給他優渥的生活條件,更好的學習環境,上最好的學校,卻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與我們漸行漸遠。
世間萬物,做錯的事情都可以重來,唯獨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養育孩子我們有且只有一次機會,錯過就無法再挽回。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怎樣才能培養一個好孩子呢?
把握這三個孩子發展階段性特點,育兒才會越來越輕松。
3歲以前,安全感是教養的根基
《三字經》中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對于3歲前的孩子,還沒有進入幼兒園,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孩子小的時候,先不要教授他繪畫技能、知識的學習, 3歲前安全感的建立,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出生后,雖然肉體已經與媽媽分離,但其 精神上依然是一個胚胎。
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未知的,他們通過父母的表情、神態、語言、反應,一點點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3歲前的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
在這段時間,如果孩子能夠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
尤其是媽媽,如能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孩子就會感到舒適與滿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幼兒教育專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孩子若在3歲前,和媽媽分離超過兩周,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很多案例指出:大部分問題孩子,小時候都常常表現出壓抑性的乖巧。
而到了青春期,他們往往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變得叛逆,養成壞的癖好等。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出生后三年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父母能否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決定了他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鏈接模式。
不管你掙了多少錢,事業發展有多順利,如果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前三年錯過了,等于是拿孩子未來的幸福感換取的,將來孩子出現叛逆的性格,你肯定會后悔。
作為父母,在孩子3歲前,一定要給孩子建立好安全感,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
近些年來,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
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
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有原則的愛才是真愛。
真正的好教育其實就是拼父母,拼父母的遠見卓識,拼父母的格局和擔當。
為人父母,首先要盡到做父母的職責,其次,才是和孩子成為朋友。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指出, 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哈佛大學有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可以用「 潮濕的水泥期」來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為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告訴我們,管教孩子的三條底線不能違背,即 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有溫度和原則的家庭,才能養出有敬畏之心的孩子。
1. 有些事,不能慣
有家長說:「家里有規矩,但孩子耍賴也沒轍啊!」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孩子不聽你的規則,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來要挾父母。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
第一次出現問題,大人礙于面子,或者急于讓孩子安靜下來就妥協,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找來更多麻煩。
2.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當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時候,就不會過于擔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會恐懼。
這也正是蒙臺梭利博士所倡導的,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3. 溫柔而堅定的執行
規矩的執行,總會遇到孩子不執行的時候。
而這個時候很多父母就習慣于「恐嚇」,試圖通過提高音量、斥責,甚至威脅,讓孩子配合父母。
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遵守規則,更可怕的是孩子或許會從心底里開始抵觸、排斥規則。
「溫柔而堅定」,不僅要語氣溫和,還要嚴格執行。
但需要明白一點,溫柔而堅定是用來支持孩子的,而不是用來控制孩子的。
孩子6歲前,認了多少字,背了多少唐詩,會做幾道數學題,真的無關緊要。
這些微弱的優勢,待孩子進入小學階段之后很快就會消失殆盡。
唯有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和規矩,孩子自律的質量,會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最終決定孩子的成敗。
12歲前,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價值觀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他有跡可循,秘訣就在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少年說》節目中,一個叫鄧婧雅的小女孩,站在臺上介紹:
「我的奶奶很奇特,都快80歲了卻還一直在學習,尤其喜歡做奧數題。」
用小婧雅的話說,「奶奶就是老年界的一朵奇葩」。
可是奶奶卻有自己的見解:
「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技術人才,這個時代發展得太快; 只有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每個人都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優秀的家庭,富澤三代。
教育不僅拼的是父母,更拼的是一個家庭的格局。
有如此執著與追求的奶奶,不像其他老年人一樣,曬曬太陽、拉拉家常;
她敢于追求新鮮事物,用行動影響孩子,給孩子傳遞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一個家庭的福氣運道,是由家庭成員共同努力得到的。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
作為孩子起點的家庭,直接決定了其成年后會成為怎樣的人。
原生家庭的認識空間有多大,孩子的未來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父母養育孩子,不僅僅是讓孩子健康不生病,吃飽穿暖,更應該考慮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而這取決于父母的格局,因為父母的格局,決定了養育孩子時的視野、態度和方法。
也間接決定了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因為孩子的價值觀來自于大人解釋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