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壞脾氣都是被逼出來的!當你忍不住發火,請看看這篇文章(有奇效)
2022/05/03

學會管理情緒,讓孩子成長為他最好的樣子。

一時沖動吼了孩子/打了孩子,現在很后悔,到底怎樣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包括我身邊的朋友都時常有這樣的困擾:

每次明明想好好跟孩子說話,結果總是以情緒失控收場,作為成年人有種深深的挫敗感。

面對孩子驚恐怨恨的眼神,更是感到自責難當。

「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很多人沮喪地說。

大家都希望我能給些建議,最好能有什麼靈丹妙藥, 能在關鍵時刻幫她們把火氣壓住。

一說到打罵孩子,許多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某個特定的場景:

孩子作業磨蹭錯誤百出/沉迷游戲屢教不改/深夜作妖不肯睡覺/做錯事情只會狡辯/讓他往東偏要往西/說他兩句還要頂嘴......

結論是: 孩子太熊了,好好說根本不聽,大人的耐心被耗盡才會最后爆發。

事實果真如此嗎?

親子大戰真的就只是親子大戰嗎?

如果我們把鏡頭推遠,再推遠,看到的完整故事很有可能是這樣的:

早上鬧鈴響了,因為熬夜沒睡好的你掙扎著起床,打仗一樣爭分奪秒把孩子送去學校,再趕去上班;

最近的項目進展不順利,老板的臉色不太好看;

甲方爸爸吹毛求疵,你賠著笑反復溝通,口干舌燥;

忙得錯過飯點,餓得頭昏眼花,匆忙扒拉兩口外賣又繼續干活;

下班趕去接孩子,留下加班的同事話中有話,你裝作沒聽到,背著電腦落荒而逃;

坐電梯下樓時你和往常一樣照了照鏡子,發現眼袋越發明顯,法令紋好像又深了;

接完孩子回到家,看到亂糟糟的房間你有點煩,沒時間收拾啊怎麼辦;

想點個外賣省點事,可到底不放心讓孩子吃,最后你還是下廚給孩子做了晚飯;

孩子一邊寫作業,工作群一邊閃個不停,你兩頭應付,分身乏術;

你想把手頭的工作推進一下,已經不能再拖了,這時候電腦莫名其妙開始閃退,你想喊家里那個理工男來看看,可他今天陪客戶吃飯還不知道幾點能回來;

班級群開始打卡了,你看了一眼自家磨磨唧唧的熊孩子,告訴自己要耐心再耐心;

你打開朋友圈想透一口氣,瞥見幾個曬娃的,羨慕了「別人家孩子」一秒鐘,又默默關上了朋友圈;

好容易等孩子把作業磨蹭完,一檢查錯了一堆,你耐著性子講解,孩子支支吾吾說懂了,接著又做錯了,你忍不住訓斥了兩句,孩子哭了;

看到孩子哭你心煩意亂,時間已經不早了,孩子困了,你也困了,可事情還沒完;

這時候工作群又閃了,老板親自催活兒了;

你突然想死的心都有。可孩子還在鬧。

于是你崩潰了,咆哮起來,像一頭面目猙獰的獅子。

你以為你是被孩子逼瘋的。

你以為問題的癥結在于你對教育缺乏耐心。

你以為只要學會「控制情緒」就會擁有更好的親子關系和更好的生活。

可是,當這樣一個完整的故事放在面前時,真相其實已經浮出水面。

我們的情緒壓力根本就不是某個人一手造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堆積起來的,熊孩子只不過是壓垮我們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

我們總是會在孩子面前爆發情緒,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最弱勢而已。

當老板、客戶、同事、伴侶為我們制造壓力的時候,我們通常不會輕易發作,而是選擇容忍、忽略、諒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當工作和生活本身為我們制造種種不順的時候,我們更是只能默默接受,因為這是「運氣不好」,畢竟也沒法跟老天爺叫板不是嗎?

可負能量并不會憑空消失,而是不停沉積,直到我們找到熊孩子這個出口。

弱小的他們最終承擔了我們所有的情緒。

每次吼完孩子又后悔,從嚴格意義上說已經不是一個教育問題,甚至也不是一個親子問題,它本質上是一個 需要我們內省的心理問題。

了解自己,正視壓力,對所有影響我們情緒的因素抽絲剝繭,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

我們不妨先來把所有可能的因素做個總結:

1. 生理因素

每當有家長跟我說自己脾氣暴躁、在孩子面前容易失控的時候,通常我問的第一件事都是:

你睡眠充足嗎?

如果一個人連續三天睡不好,那就是一個行走的炸藥包,滿臉不耐煩,隨時會點燃。

和性格修養學識風度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尤其是媽媽們,照顧新生兒的經歷很可能從此徹底改變了她們的睡眠模式,任何輕微的聲響都會令她們驚醒,再次入睡又很困難。

可是睡眠問題經常會被忽視,許多人在自責「我不是個好媽媽」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睡上一覺了。

同時,一些慢性疾病造成的生理影響也會直接投射到心理上。

身體上連綿的痛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心境,喜怒無常只能說是再正常不過了。

2. 時間壓力

如果你每天有大把的時間,當然可以走在路上對每個人點頭微笑,在超市排隊時讓別人先結賬,公交車人多不妨再等幾班,紅燈亮了哪怕沒車也乖乖等候......

只要沒有時間壓力,你大可以將優雅從容進行到底。

時間壓力能把人分分鐘從紳士逼成怒路,當然也能把人從慈母逼成潑婦。

上班要打卡,上學怕遲到,興趣班要接送,網課要掐表,工作有deadline,就連睡覺都充滿緊迫感,怕孩子睡太晚影響發育,也怕自己過了點再也睡不著。

當我們對孩子喊著快點快點,對他們磨磨蹭蹭感到忍無可忍又手足無措的時候,心里的怒火就升騰起來。

這是對自己成為時間奴隸的憤怒,也是對生活失去掌控的憤怒。

3. 不確定因素

快遞寄丟了,外賣送晚了,捷運沒趕上,商店打烊了......

單看都是小事,簡直不足掛齒,可是千萬不要小看它們給我們情緒造成的損耗。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哪還經得起各種添亂?!

當我們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這些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小事, 都是幕后無形的推手。

有一種憤怒,叫做「遷怒」。

4. 人際關系壓力

在家庭之中,長輩普遍對小輩的生活干涉過多,缺乏邊界感,小輩受困于「孝順」二字,也常常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于是許多普普通通的成年人,在職場要被領導教育,在家要被父母長輩教育,負面情緒無處排解,最后只能向處于縱向關系最下位的孩子傾瀉。

諷刺的是,這種恃強凌弱式的傾瀉也常常被稱作「教育」。

當這種縱向關系代代相傳的時候,由此帶來的情緒壓力自然也就代代相傳。

5. 深層次焦慮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許許多多受制于環境的焦慮。

內卷帶來的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常常令我們處于一種應激狀態,絲毫不敢懈怠。

作為中年人,我們還必須面對自己越來越可見的衰老,和身邊越來越常見的死亡。

重重疊疊的焦慮就像一片片陰影籠罩在我們心頭,最后不可避免地投射到育兒問題上,加深教育焦慮。

我們都是被生活磨去棱角的成年人,勤勤懇懇地工作,謙遜有禮地待人,一出門就穿好盔甲戴好面具,這是我們作為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我們的疲憊無處可說,我們的委屈自己要扛。

在現實的細碎繁瑣冷酷無常之中,負面情緒就像一片片雪花無聲飄落。

而我們的孩子常常很不幸地,目睹了最后的雪崩。

吼完孩子就后悔,我還是個好媽媽嗎?

如果你的內心正在受到煎熬,那麼,我想抱抱你,告訴你答案是肯定的。

能夠意識到問題并且嘗試去解決的人,都是清醒的、了不起的。

在這里,我想提供一些解題思路給大家作為參考:

1. 把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當作求助的信號。

任何情緒本身都沒有對錯可言,都是我們自身狀態的真實反映。

接納它們,分析它們,讀懂它們釋放的求助信號,有助于讓我們放松下來,盡快地調整好狀態。

是身體出現問題了?生活節奏太快超負荷了?

最近倒霉事太多了?和誰發生不愉快了?還是內心的焦慮太多了?

即使這些問題未必能夠立刻解決, 至少我們也有了調整的方向。

好好補上一覺,對時間做更合理的規劃,吐槽吐槽煩心事,和好友逛吃逛吃,都可以幫助我們及時回血,原地復活。

這世上哪有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啊,只有 會快速自我調節的人罷了!

同樣,只要想通了這一點,我們也就能坦然接受親密關系中的情緒風暴。

我們不會再一味地抱怨伴侶「脾氣暴躁」,抱怨孩子「無理取鬧」,抱怨父母「不可理喻」,而是會像分析自己一樣,去分析他們背后那些「完整的故事」

比如,孩子的哭鬧背后,很可能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被同學嘲笑了,上課聽不懂自我懷疑了,考試沒考好打擊信心了......

許許多多不起眼的小事堆積在一起,沉甸甸地壓在他們心頭。

而我們的一兩句指責,也許就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們的哭鬧,同樣也是在向我們發出求助的信號。

接納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2. 找到情緒發泄的出口,并且劃定邊界。

負面情緒不會無端消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泄洪」,這時候該怎麼辦?

人的本能是「找軟柿子捏」,去欺負一個不會反抗的對象。

可是在親密關系中,那個不會反抗的對象往往卻是最愛我們的人,要麼是對我們無限寬容的父母,要麼是對我們無限依賴的孩子。

而老人和孩子,自身的能量都非常弱,我們的負面情緒他們不僅接不住,還會內化成自己的壓力。

所以,向老人和孩子發泄情緒,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

不侮辱人格,不累及父母,不翻舊賬,不提分手,文明吵架,拒絕冷戰。

我也允許甚至鼓勵孩子在家宣泄情緒。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和她們說,每個人都有脾氣,生氣的時候都想吵架,可是在外面我們都要表現得體面有教養,所以都喜歡把架留著回來吵。

這沒關系, 家人就是那個跟你吵完架還依然愛你的人。

在家里,你們可以放心地做自己。

但是你們也要知道,亂發脾氣是會傷人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傷害降到最低,要想清楚什麼話絕對不能說,什麼事絕對不能做。

而且,每次發完脾氣冷靜下來之后,別忘了主動去抱抱對方,因為她/他分擔了你的壞心情。

3. 弄清楚育兒的底層邏輯。

不管如何分析,對著孩子大發雷霆的導火索畢竟是孩子本身的行為問題。

孩子的行為之所以會最終引爆我們的情緒,和我們內心深處的育兒焦慮不無關系。

據我觀察, 這種焦慮本質上是來自于對育兒「標準樣板」的迷信。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都相信教育是存在一種標準的,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孩子足夠努力,那麼就一定可以達到那種標準。

別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卻不可以,到底是我不夠努力,還是我的孩子不夠努力?

是不是我們再多使些勁,再逼孩子一把就可以了?

其實只要一句話就可以破除這種焦慮,那就是: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只可惜,真正能理解和從心底接受這句話的人少之又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曾經操的那些心都不過是瞎操心而已。

只要理解了這個問題,我們教育的方向就不會再奔著培養「標準產品」而去,時刻為孩子「達不到標準」而煩惱,而會把目標調整為:

讓孩子成為他最好的樣子。

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天天進步,一天天成熟,變得越來越好,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一旦承認個體差異,放棄攀比,育兒中絕大部分焦慮都會煙消云散。

4. 將親子關系發展成「橫向關系」。

在德國生活多年,明顯感覺他們的人際關系要比我們的輕松很多。

如果說我們人與人的關系以縱向為主,那麼他們就是以橫向為主。

比如在職場中,雖然也有級別的區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主要是工作職責和合作方式的不同,不同職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流上是相互尊重的。

幾乎沒有聽說過哪個領導對下屬頤指氣使、耀武揚威。

在私人領域,包括親密關系中,人與人之間有著明顯的邊界感和相互獨立性,很少看到一方對另一方橫加干涉的情況。

在我們的親子關系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橫向關系」。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為他們提供成熟的人生經驗,在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提供支持。

但不要忘了他們也有不想讓我們進入的私密空間,更不要忘了他們和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操控、任意踐踏的一方。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種「橫向關系」會不會令父母失去威信,導致孩子不尊重父母?

我認為不會。

任何一個人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都是靠人品和能力,而不是靠脾氣和嗓門。

不信的話,不妨想想你的那些領導們,越兇的你就越尊重嗎?

5. 運動、閱讀、旅行,和孩子一起偶爾逃離。

世俗是所有煩惱的源頭。

成天困于柴米油鹽的媽媽,和成天忙于考試考級的孩子,最容易形成水火不容的關系,因為他們的世界都太逼仄了。

改善情緒最直接的方法是運動,因為運動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讓人快樂,相當于直接吃藥,藥到病除不是夢。

閱讀也是心靈的一劑良藥,德國著名的連鎖書店Hugendubel的宣傳語就是 「每天閱讀六分鐘,壓力可減少68%」。

枕邊放一本書,睡前暫時告別凡塵俗世躲進另一個世界,是最低成本的修復身心的辦法。

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旅行,看看更大的世界。

偶爾逃離熟悉的生活環境,暫時忘記一地雞毛,將情緒垃圾徹底清理,旅行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當你感覺到冬天漫長得令人無法忍受時,當你得情緒陷入低谷看不見美好時,一定要走出去,去尋找陽光。

在見到陽光海灘的那一刻,也許你就得救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