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黑」,2種媽媽「不同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不同的「性格」
2023/03/21

小張的女兒三歲多了,性格活潑開朗,精力旺盛,小張經常說女兒更像個女漢子,但最近這個小小的女漢子一到晚上,經常和小張說「媽媽,我怕黑」,去上廁所或者去到其他房間必須家人陪著去,晚上睡覺也要開著燈睡,以前不會這樣啊,這段時間難道是被什麼嚇到了嗎?還是生病了?小張很是擔心,女兒突然這麼膽小怕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在三歲左右突然變得膽小怕黑,睡覺都要求開著燈才能入睡。

確實,孩子怕黑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到三歲左右對周圍事物有了越來越清楚的認知,感情變得細膩,想象力也越來越豐富起來,當他們身處黑暗之中,會想象怪獸、大灰狼、魔鬼等等平時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藏在黑暗中或在黑暗中跑出來,小小的腦袋經常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的界線,所以會產生怕黑這種情緒感受。

當孩子和你說「媽媽,我怕黑」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家長的教育方式很關鍵,可以說不同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1、一種媽媽的做法是忽視孩子的情緒,認為膽量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狠心逼孩子成長。

聽到孩子說怕黑不敢一個人獨處時,覺得孩子是嬌氣、膽小的表現,訓斥孩子是「膽小鬼」,甚至經常把孩子獨自關在房間里鍛煉膽量,但是這樣處理并不能使孩子勇敢起來,反而極大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加重了他的恐懼心理。

你想想啊,孩子在黑暗中感到害怕,找你傾訴自己的內心的恐懼,但得到的回應是是嘲笑和訓斥,從此他不敢告訴你他害怕了,不再信任身邊的親人,獨自一個人承受黑暗帶給他的恐懼。長此以往,在孩子潛意識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對黑暗恐懼的心理陰影,這種陰影很有可能會跟隨他一輩子,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及抑郁癥的發生。

2、一種媽媽的做法是對孩子的感受表示感同身受,用愛心和耐心陪伴著孩子慢慢走出對黑暗的恐懼

當孩子說自己怕黑時,媽媽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時候家人都會在你身邊保護你,對怕黑這件事兒表示感同身受,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很怕黑啊,然后帶著孩子把房間每個角落都檢查一遍,和孩子說那些怪獸都是自己的想象,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怪獸。

每當黑夜降臨時,在親人陪伴的這盞明燈的照拂下,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孩子慢慢就能走出對黑暗的恐懼了。孩子在充滿愛意的環境中長大,安全感十足,能淡定從容地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長大后一定有個美滿幸福的人生。

小孩子怕黑怕獨處大部分是源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父母在教育時不要拿鬼怪之類的事來嚇唬孩子,父母本身也怕鬼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鎮定,大人經常大驚小怪會影響到孩子,加深他們對黑暗的畏懼感。

孩子在通過電視、手機看媒體節目時,家長一定要做好節目的把關篩選,把不適合孩子看的節目剔除掉,想想我們小的時候看西游記里的白骨精時,也是嚇得魂飛魄散睡不著覺,很長一段時間才調整過來,孩子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電視電影里某些刺激的鏡頭會長時間在他們的記憶中縈繞不散,不僅容易導致孩子害怕黑夜的降臨,還會影響他們的睡眠質量容易做噩夢。

如果你的孩子也怕黑,先不要急于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簽哦,和性格無關,幾乎所有小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包括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會怕黑,不是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