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長大后差距明顯
2022/11/04

帶過娃的人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好奇,于是就把東西放在嘴里反復啃咬,尤其是手指,有些寶寶甚至把手指尖都給咬脫皮了。

對于這種現象,有些家長覺得,隨他去吧,寶寶有這種需要,不能攔著,以后長大自然就好了,而有些家長卻認為,這個習慣很不好,不利于發育,要趕緊糾正。那麼孩子小時候是否「吃手指」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研究發現,寶寶小時候「吃手指」竟有這些好處!‍

有研究發現,寶寶吃手指的行為,與自我意識萌發是有關聯性的,寶寶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既了解了自己的身體,又了解了外界環境,并逐漸建立起對不同個體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對寶寶的身心發育,是有推進作用的。

那麼寶寶從小「吃手指」

所帶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 內心更強大

大部分寶寶早期階段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比較弱的,而且對父母會相對依賴,以至于經常出現情緒煩躁、哭鬧不止等情況,而喜歡吃手的寶寶,則會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自我安撫,吃手指可以讓寶寶找到吮吸母親乳頭的感覺,寶寶心理上更容易得到滿足,內心自然會更加強大。

寶寶在未來逐漸長大,可能會表現出較好的適應能力,情緒波動也不會那麼頻繁。

2、 協調性更好

吃手指看似簡單,好像是寶寶的本能,但實際上卻需要多項機能、多塊骨骼、多處肌肉共同配合。當寶寶想要吃手的時候,會將手指伸向嘴巴,而這個動作會運動到寶寶的肩膀、上臂、小手臂、手指以及口腔,如果大腦不具備較強的控制能力,寶寶是無法精準將手指送進嘴里的。

在反復訓練過程中,寶寶的協調性就會越來越好,不僅鍛煉了大腦,肌肉、骨骼等方面的發育也會更好。

雖說寶寶早期階段吃手對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家長不及時干預、合理引導,對寶寶也會造成一些傷害,比如手指破損、口腔發育異常、面部變形等等。因此,針對寶寶「吃手指」行為,合理進行干預和引導,也是家長應該重視的一件事。

針對寶寶吃手,家長該如何干預和引導?‍

1、 分情況進行干預

寶寶吃手的動機不同,有時候是因為滿足心理需求,有時候是改善不適,針對不同情況,家長需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寶寶吃手行為會集中在8個月至1歲,因為大部分寶寶該階段內會出牙,為了改善口腔不適,所以才會頻繁吃手,但只要寶寶發育正常,沒有其他問題,2歲后吃手的現象就能得到改善。

因此,只要寶寶2歲前吃手時狀態安逸,且不存在其他異常,則不需要家長干預。

但如果寶寶超過了2歲,依舊存在吃手的行為,且非常頻繁,家長就要合理干預了。這個階段寶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很可能是因為遇到了一些問題,引發了情緒緊張,所以才不停吃手緩解,那麼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合理開導了,及時幫寶寶釋放壓力,吃手的現象自然能得到改善。

2、 糾正方式

針對需要糾正的寶寶來說,家長要做的是,先對其進行提醒,寶寶有時候行為不受控制,會不自覺地做出吃手動作,家長及時提示,會讓寶寶意識到自己的異常舉動,從而避免這個行為。如果這麼做效果不佳,家長還可以嘗試帶著寶寶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寶寶把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就能適當減少吃手這種舉動了。

所以說,寶寶在嬰兒階段吃手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但如果超過了2歲,則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家長需根據寶寶不同階段的狀態,給予合理的照顧,才更有利于其成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