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由阿嬤帶還是媽媽帶?「恒河猴實驗」告訴你,別不在意
2022/08/01

一位朋友,這幾天特別糾結,因為孩子一歲了,自己老爸老媽在城市住著不習慣,一個勁要回鄉下,說鄉下的房子住著舒服,鄉下的菜隨手摘著就能吃,城里的菜價又這麼貴,真不如回鄉下舒服。老兩口說,也不是不想帶孫子,可以把孫子帶回鄉下,自己照看著。

但是孩子的媽媽卻不愿意,畢竟,孩子這麼小,離不開媽媽。

現實是:家里確實地方也不大,70多平,住著一家五口,早上上個衛生間都得排隊,很是別扭。而且時間長了,未免會有矛盾。

朋友說起這件事,也是滿頭黑線,不知道怎麼辦好?現在已經春天了,老兩口一直和他商量走的事,孩子媽媽那里又不同意,但是孩子媽媽也不甘心辭職在家帶娃,畢竟自己的工作也不錯。擔心放棄后,就沒有好機會了。

雖然看起來是孩子由爺爺奶奶帶還是媽媽帶的小問題,實際上細想起來,卻包含不少大的問題:

隔輩撫養問題

隔輩撫養歷來是個容易起爭議的問題,爺爺奶奶畢竟年歲已長,很多現代化的東西都不會用,可能也無法給孩子適當的早教。

等孩子長大了,發現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想再改變時,就會發現困難重重。

教育觀念的分歧

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很多教育理念還是分歧很大的,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不僅和婆婆矛盾重重,連和自己媽也是各種分歧不斷,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看誰的做法不順眼,發展到后來,相互之間就會說些重話,感覺特別難受。

在教育孩子上,觀念和理念的不同,確實很容易造成爭吵,不僅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有代溝,就算是夫妻之間也是分歧不斷的。

生活習慣的問題

還有一個比較的大的問題是,城市和鄉下的條件自然是不一樣的,吃的上面也是有不同飲食習慣,孩子在這時候正是添加輔食的時候,口味如果變得濃烈,長大后可能也很難改變。

之前,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有個2歲小女孩,體重就已經達到86斤,從她父母那里看,都是比較瘦的人,不存在遺傳因素。

但從孩子的飲食習慣就能看出原因來:小女孩一起床一定是奔小賣店去的,并且一定要吃冰淇淋,雪糕等高熱量食品;在家吃飯讓她少吃點,她就會大吵大鬧,哭鬧不休,

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嬌縱,也不太注重健康與否,很容易造成孩子口味變得嗜甜等不良習慣。

與父母的依戀關系的建立與缺失問題

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系,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親子依戀是孩子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

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實驗,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他認為,對嬰兒來說食物雖然重要,但接觸性安慰具備同等地位,依戀和肢體接觸對嬰兒來說同樣是必需品。

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他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實驗,這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他找了一群剛出生的恒河猴,因為恒河猴的基因95%和人類相同,哈洛將小猴子從媽媽身邊抱走,里面放了兩個「假媽媽」,一個假媽媽鐵絲制成,堅硬冰冷,但胸前有奶瓶,一個用柔軟的絨布制成。

剛離開媽媽懷抱的幼猴們十分焦慮,恐懼情緒使它們不斷在籠中尖叫,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導致整個實驗室中都彌漫著一股濃重的臭味。

幾天后,小猴子們意識到媽媽不會再出現,它們開始轉向身邊的假媽媽,哈洛發現,雖然小猴子們平時一直依偎在柔軟的絨布媽媽身邊,只有吃奶時才去鐵絲媽媽那里。

這個實驗說明,媽媽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慰藉,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島,自己帶寶寶的媽媽們會知道這種現象,孩子小時候會特別依戀媽媽,一定要媽媽在身邊,正向對著自己,才會玩得很安心,背向媽媽一段時間后,就會回頭張望媽媽是不是在身邊。

這種早期依戀形成的能力和需要,正是嬰兒日后建立各種其他關系的基礎。

孩子早期建立依戀關系的時期分別是這樣子的:

0-3個月寶寶 屬于無差別社會反應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并不能區別媽媽與其他人,第5周開始,喜歡沖著照顧他的人微笑;

3-6個月的寶寶 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嬰兒開始對人有所選擇,會區別化對待,已經明顯感覺到對媽媽的依賴和信任

6-24個月的寶寶 屬于特殊情感聯結階段:開始具備客體永久性的能力,同時產生陌生人焦慮和母親的分離焦慮,是母子依戀產生的關鍵期

24個月之后,屬于目標調整時期:孩子會開始理解媽媽的情感,需要和愿望,并且知道在交往時要考慮到媽媽的需求和愛好。

從這個親子依戀關系的產生時期可以看出,24個月之前,是非常關鍵的依戀建立期。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他會在身心,記憶深處都保存著那份依戀心。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一直很強調早期撫養孩子的重要性,她提倡孩子在1歲半之前一定要由母親親自撫養,不要由他人撫養。

她在分析很多青春期出現問題犯罪的孩子時,一般都會問一下父母,孩子的早期撫養是不是由媽媽親自在培養,這是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孩子在幼年時期建立的牢固的親子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請不要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成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