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出的孩子「長大后」是否愛你,完全取決于孩子小時候你對「這3件事」的態度
2022/08/29

為人父母后,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某某孩子長大后特別有出息又特別孝順。

殊不知,孩子長大后是否成才是否孝順是否懂事是否愛你,都取決于孩子小時候,我們是如何教育的。

孩子未來的模樣,潛藏著父母早期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根基。

親子關系的好與壞決定著孩子與父母的關系, 親子關系也潛藏著父母與孩子的未來的生活態度。

父母的行為

潛藏著對孩子的教育

上小學時,班里的一個男同學,我們關系特別好,時常在一起玩,有一年不知道怎麼弄的,他媽媽摔腿,不能走路。

他家里那會種了一些菜,因兩家離得近,他媽媽就叫我和他一起,把菜弄到集市上賣了。

那段時間經常去他家,不過每次去到他家里,都會看到他幫他媽媽倒水,做飯,他媽媽怕耽誤去集市,又怕累著他,總說,放哪吧!

坐在輪椅上,弄好水了自己也能做,同學則是說,沒事,一會就好,小時候都是你照顧我,現在你生病了,就換我來照顧你,休息好了,你也能快點好。

現在回想那個場景,特別為這位媽媽感到驕傲,她用愛澆灌出了一個充滿愛愿意付出愛傳遞愛的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不怕愛孩子,就怕愛孩子的同時,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結果沒有把孩子教好,反而把孩子教壞了。

這位同學從小就懂得體貼和照顧人,長大后,他也特別積極向上,生活中也特別孝順懂事,想來,跟他媽媽小時候對他的教育也很重要。

俞敏洪說過:

如果家庭是一台復印機,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復印件。

復印件若出現了問題,必然要追溯到原件上,也就是說,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的折射。

充滿責任感和懂得感恩的孩子,不是生來就擁有責任感和一顆感恩的心,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傳遞和感染給了孩子。

我們想讓孩子學會愛,先給予孩子愛,孩子獲得安全感及被愛的能力后,會無意識地傳遞愛。

孩子的成長

潛藏在每一件小事里

孩子的每一次成長,其實都潛藏在生活中每一件件小事里,作為父母,我們要第一時間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從白紙上暈染,勾畫的那一刻,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也就開始了。

暈染和勾畫不同,他們的性格和人生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乖巧聽話,有的則是叛逆不聽話。

有的積極上進,有的消極負面,有的勤奮有禮貌,有的則是傲慢無禮,有的孝順有德行,有的則是視父母為無物。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只顧著愛孩子,卻疏忽了讓孩子學會愛身邊的人, 一個從小只懂得接受愛不懂給予愛的人,長大后,也很難懂得愛別人。

前段時間老公肩膀疼不舒服,我說我幫你按按吧!大寶說,媽媽我也腿疼,我說好,我幫你們都按按。

給老公和孩子按完后,我的胳膊有點疼,我就隨口一說,胳膊有點疼,大寶就跑到我身邊,說媽媽,我幫你按按吧!

按按你就不疼了,我說,大寶真貼心,媽媽胳膊疼,你都會給媽媽捏捏了,懂體貼和照顧媽媽了,真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數字心理學創始人鐘繕夤說:「生命的本質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這雖然看似沒什麼,殊不知孩子的教育其實就是從這一件件小事做起的,孩子不舒服時,我們要擔起媽媽的責任,再累在難受都要照顧他們。

我們累或者不舒服時,他們在幫我們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我們的不容易,正是因為做了,他們也能體會到我們的愛

孩子主動幫我們做事時,切記,我們不要說不用了,或者說你太小,而是要及時肯定她對這一舉動和行為的付出,哪怕她真的做得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顆愿意幫助我們的心。

從小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個人的責任感卻不是生來就有的,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責任感都是從小養成的。

自從生了二寶后,很多時候照顧二寶我都會叫上大寶,有些父母可能會說,自己生的自己不看,干嘛讓大寶看。

其實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的,但自從看了【 教養的迷思】之后,我發現我之前的觀念并不是完全正確的。

大寶看護二寶時,看似是我做什麼都會叫她,其實間接地也是重在溫我照顧她的場景,同時也是在培養她的責任感及她和二寶之間的感情。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其實是需要培養的,哪怕是一個媽媽生的,我們也要時常為他們建立聯結。

過程中,我也特別關注大寶,及時給予大寶愛和安全感,不讓她誤以為我是因為不愛她,才讓她老是幫忙。

讓她感受到是因為愛,不過平時二寶有不對的地方,我也會把主動權交給大寶, 如有不公時,讓她換位思考,如果別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她,她喜歡不喜歡。

換位思考后,不恰當的行為就不再有了,經過了一段時間,大寶責任感越來越強,生活中也會顧慮對方的感受了, 前提要注意,每一件事都要讓孩子心里舒服,不能強迫孩子。

多向孩子表達愛

愛的不是物質,而是陪伴

很多人認為愛孩子就是給予孩子物質,實際上,愛是陪伴里的點點滴滴,推崇物質的愛最后會讓孩子失去愛的能力,陪伴里的愛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所說的:

「十年以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剛和孩子聊天,孩子說媽媽我好愛你,我說媽媽也愛你,她說你有時都說不愛我,我說不管什麼時候媽媽都愛你。

不管是氣人的你還是聽話的你,媽媽都愛你,多向孩子表達愛,不要吝嗇語言的能量。

畢淑敏也曾說過:

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是啊,愛就是這麼簡單,生活中,我從來不會因為給孩子買新玩具或者新衣服或者好吃的,就說你看媽媽多愛你。

而是說,這個是你喜歡的,媽媽看你特別喜歡,就買來送給你,衣服也是,我會說,這件衣服你穿著特別好看,加上又是我們需要的,就買了。

買東西時,我們切記不要把物質和愛作為交換,愛孩子是單純的事,不摻雜物質,買是因為喜歡和需要,不買是因為不需要不喜歡。

觀念清晰,教育孩子,會變得毫不費力!

孩子長大后是否愛你,其實不是取決于孩子,而是取決于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是如何教育和引導的。

如果小時候父母正確引導、生活中又用行動感染,那孩子長大后必然會成為一個充滿愛愿意付出愛給予愛的一個人。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