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寶寶3歲以內,眼睛很特殊,可以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比如說,抱著寶寶哄睡的時候,有時候你會發現,寶寶直勾勾的盯著你的背后,你回頭一看,卻什麼也看不到;更或者說,本來很乖很聽話的寶寶,一看到「某人」就大哭起來......
于是,家里有老一輩的人就會很玄乎的說,「寶寶會看見不干凈的東西,不要把寶寶再抱到那個人面前了,會嚇著寶寶的!」
朋友家是一脈單傳,他也是個獨生子,所以當他生了個兒子后,全家都欣喜若狂,爺爺奶奶更是日夜守在孫子身邊,寶寶也特別乖,不會動不動就哭。
姥姥姥爺既遠在外地,又趕上家里果園成熟的時候,實在沒時間過來,只能包了一個大紅包給外孫。朋友并沒有生氣,因為他父母沒工作也沒退休金,他清楚知道自己岳父岳母為他們家補貼了多少:家里買房的首付岳父補貼了一半,裝修又是買了所有的家電,平常更是寄土特產寄果子的.
.....所以,朋友特別感恩岳父岳母,也盛情邀請他們忙完了過來看看外孫。
家里果園罷園之后已在3個月之后,老兩口收拾完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去看外孫了,誰知道,這一去,差點讓他們傷透了心。
原來,老兩口見到外孫之后就喜笑顏開地伸出雙手準備去抱,誰知道,姥姥抱還好,一看到姥爺,本來很乖的寶寶突然就「哇哇」大哭起來,怎麼哄都哄不好。
無奈之下,朋友讓妻子把寶寶抱進房間喂奶,這才哄好了。但是,只要抱出來看到姥爺,寶寶還是會「哇哇」大哭。
奶奶不忍孫子天天被嚇哭,就偷偷對朋友說,「小寶寶會看到一些不干凈的東西,你就讓你老丈人先回去吧,等寶寶過了3歲再讓他過來。」
不巧的是,朋友和母親的談話正好被他岳父聽到了,想起自己和老伴種果樹那麼辛苦,自己那麼不遺余力地支持女婿,到頭來親外孫都抱不了,
老人傷心的離開了。原來我也聽過小寶寶有「天眼」這種「玄學」的說法,但是老一輩或許不懂,我們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對于這種說法可千萬別信,要了解3個真相,不能向我朋友一樣傷了對自己好的人的心。
真相一:6個月前的寶寶,視力模糊、小色盲
與大人眼中的世界不同,寶寶在3個月大之前的時間里,眼前的世界是黑白色,且高度模糊的。換句話說,此時的寶寶約等于一名「高度近視患者」,程度嚴重到基本只能看到給他喂奶的媽媽,視線距離只有20-25cm。
也正因為寶寶「高度近視」,所以他們偏向于看一些明暗對比強烈、輪廓鮮明的物體。
此前有研究人員讓40名寶寶看4張人臉圖片,觀察他們的反應。結果發現,能讓寶寶轉過頭去,表現出興趣的人臉圖片,有著年輕的、五官位置勻稱的特點。所以說,如果「某人」五官不夠勻稱,不夠立體,寶寶自然會排斥了。
當寶寶來到4個月時,他們眼里的世界會開始向著彩色過渡。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楊健教授就曾提出,4個月以后,寶寶會迎來視覺的色彩期,這個時期,寶寶的視覺神經對彩色的東西非常敏感,視覺范圍也會擴大到1-2米。
不過,雖然這個時期的寶寶對彩色的東西都很敏感,但不同色彩效果有所不同,三原色中的紅、黃、藍純度高,寶寶更容易辨認。如果有人穿著紅黃藍顏色的鮮艷衣服去接近寶寶,往往更容易得到其青睞。反之,如果某人穿著的衣服顏色飽和度低,不夠鮮艷,那麼可能剛一靠近,寶寶就會流露出厭煩情緒,嚎啕大哭。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朋友的寶寶,在一看到姥爺就大哭起來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方面老人五官不夠勻稱和立體,臉上的皮膚褶皺也多,在寶寶眼里就是扭曲和模糊的;另一方面,老人衣著是深色系的,容易引起寶寶厭惡。
真相二:6個月以后,寶寶正經歷「認生期」
隨著寶寶的記憶能力和認知能力迅速發展,當他們到6-9個月大左右時,能逐漸分辨出「熟悉」與「陌生」面孔之間的區別。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寶寶只要媽媽:哄睡要媽媽、玩樂要媽媽、吃奶要媽媽......總之,媽媽去上個廁所也能哇哇大哭。
這個時期的寶寶,因為對熟悉面孔感到安全和依戀,大腦又沒有成熟到能處理陌生的感覺,會對陌生面孔感到不安和恐懼,出現「陌生人焦慮」。
所以,當處在「陌生人焦慮」這個階段的寶寶,如果遇到「陌生人」在身邊或者要抱他們時,他們會感到焦慮而迅速尋求媽媽的安慰,又哭又鬧其實是一種本能反應。
真相三:1歲之后,寶寶具有「高敏感」體質
1歲之后,大部分寶寶的「認生期」
已經過去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寶寶看到「某人」就大哭,這就是「高敏感」體質的寶寶了。有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高敏感」。這些孩子會敏銳的覺察別人無法察覺的細微刺激,他們的神經系統高度敏感,別人的微表情、語氣態度、身體姿勢都會引發高敏感孩子的關注。
當「某人」靠近時,很可能一個無意識的舉動,就會觸發高敏感孩子內心防線,從而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適,進而嚎啕大哭起來。
作為知識青年,我們做父母的要正確處理孩子成長必經之路上的各種問題。老一輩或許不懂,但是我們不要自己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