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提醒:常被「欺負」的孩子過得艱難,父母要告訴孩子「3件事」
2022/12/10

同事曉曉很犯愁,自己兒子瘦瘦小小、性格比較溫順,他不招惹別人,但是平日里在幼兒園里總是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當作「軟柿子」來捏。

有一次放學后,她帶著孩子在操場上玩蕩秋千,所有的小朋友都自覺排隊輪流玩,快輪到她兒子時,他前面那個一個長得壯實的小同學一直坐在秋千上不下來。

后面排隊的小朋友都紛紛指責:「怎麼還在玩啊,該下來了。」只有她兒子一直耐心地等著,一聲不吭。

她實在看不過去,就對那個玩秋千的小朋友說:「你不能總是一直玩啊,大家是輪流玩的。」

那個小孩悻悻地從秋千上下來,朝她吐了個舌頭,還對她兒子說了句:「給你玩吧,小氣包。」

這是她親眼見到的。平時她和兒子談心,得知他在幼兒園被欺負,班級里總有幾個「霸道」的小孩,不是搶他正在玩的玩具,或者就是趁老師不注意,推搡他,有時候還起哄給他起外號。

她每次都教孩子,下次被人欺負,你也「打回去」、「罵回去」,知道嗎?

她兒子點點頭答應,但是下次依然如此。其實,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教他「忍」

或者「打回去」沒用,家長要教會孩子三件事,讓孩子自身變得強大、不被欺負。

第一件事: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到「這不是我的錯」

很多小孩子被欺負后,會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老師通常會在了解情況后「各打五十大板」,都批評一通。

這時候如果孩子回家告訴家長,家長不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本著一幅「反求諸己」的態度,讓孩子反思:「為什麼挨打的人是你?」、「別在意,做好自己。」諸如此類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關閉掉心門,下次再遇到類似事情,不會再向父母傾訴。

孩子被欺負不是孩子的錯,教他忍讓或者打回去,都是簡單粗暴的對待方式。

伊能靜曾經發文:「請你一定要成為孩子內心可以依靠的父母,當孩子被欺負霸凌傷害時愿意跟你傾訴,你才不會養出一個因為壓抑而傷害他人的孩子。」

第二件事:幫助孩子建立「反欺負」意識

幼兒園也是個小社會,里面也充滿著「人情世故」。

較弱的孩子容易被欺負,如果不敢吭聲或者還手,更會助長「小霸王」們的氣焰。

小孩子們間的都是「塑料」友誼,一會打鬧一會和好的。哪些是無心之舉,哪些是「惡意為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家長要提前幫助孩子辨識。

幼兒園里有 兩種「欺負」,一種是 顯性的:如身體暴力、語言暴力。

另外一種是 隱形的:不易察覺,如嘲笑、譏諷、被孤立等社交霸凌,長此以往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和傷害,嚴重的會造成孩子膽小、自閉、沉默寡言甚至輕生的念頭。

其實,被人「欺負」不止是「被打」這麼簡單,要教會孩子知道: 被孤立、被言語辱罵、被冤枉、被排擠、被起外號、被恐嚇等等,其實都屬于 「惡意傷害」的范圍,需要及時告知老師或者家長,找外援協助。

第三件事:教會孩子面對欺負勇敢說「不」

我有一位從事幼教十余年的朋友曾說過:「被欺負的孩子在幼兒園遭受欺負、排擠,會給孩子帶來陰影,過得艱難。」

教育專家劉鵬老師說: 被欺負的小孩或多或少在性格上有缺陷,比較懦弱,所以不敢反抗,也不敢主動求助。

那麼,怎麼做可以培養孩子「不好惹」得氣質,勇敢說不,從語言和行動上威懾那些「小霸王」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 ,借助優秀的專業繪本力量,還原生活中可能處處存在的霸凌場景,用孩子們聽得懂、能夠理解的簡單語言, 模擬演練、教會孩子如何應對反擊。

寫在后面

孩子遭受欺負,大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心理情緒變化,及時引導,建立孩子自信。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來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孩子從2歲起,家長就有意識 主動培養孩子反欺負能力,讓孩子 遠離欺負和惡意傷害。別讓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長大后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現實殘酷的生活中變得「無堅不摧」。增強孩子自信和勇氣,而這套繪本可以成為孩子 最好的「鎧甲」,可以讓他們輕松走向人生的戰場。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