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啥喜歡「磨蹭」?大部分家長不知道的秘密,4個妙招更有用
2023/05/03

早上我急著出門,叫布妞趕緊穿衣服。她慢條斯理地翻找衣服,仿佛沒有一件合意的。我看不過去,隨意拿了一件就往她頭上套。

她一把將衣服拽下來,有些小脾氣:「不是這樣穿的,你把我手弄痛了。」然后她拽著衣服下擺,左手伸進去,再右手,再套頭,然后再慢騰騰站起來。

我耐著性子等她穿完,急忙催促:「還有褲子呢,快點,我們馬上要出去了。」

沒想到,她像沒聽到似的,壓根不理我,徑直拿起筆開始畫起畫來。

哎呀我這暴脾氣,一下子沒控制得住。我將褲子往她面前一扔,大吼起來:「快點,不穿我走了!」

看我真的生氣了,她這才趕緊手腳并用地穿好衣服,跟我出了門。

以前經常聽寶爸寶媽們吐槽孩子「我急他不急」、「慢得跟蝸牛一樣」、「太磨蹭了」,沒想到,如今我自己當了媽媽,也要面臨這一困境。

關鍵是,孩子磨蹭你還不能催,因為越催,他越跟你對著干,真是氣死人啊。

我們做父母的,該如何打破這個局面,讓孩子從他律到自律,從磨蹭到積極呢?

一:孩子為啥喜歡「磨蹭」?大部分家長不知道的秘密

全球著名拖延研究專家皮爾斯.斯蒂爾,通過800多項研究,最終找到拖延的最可能4個原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回報太遙遠。

他還列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拖延公式:

U=EV/ID。即動力=(期望×價值)÷(沖動×延遲)。

動力越足,一個人就越愿意去做某件事,也就越不會拖延。所以說,公式中的4個因素,也就是影響一個人會不會拖延的主要原因。

●對成功信心不足——期望太低。

心理學家曾對孩子的注意力,做過具體的量化測試,發現小學生需要通過努力來調動的意志力,只夠他堅持聽20分鐘課,抄15分鐘字,背8分鐘的課文。

所以說,有時候孩子在學習上可能真的盡力了,但在我們看來,他就是想偷懶。

于是我們給他定了較高的目標,比如在規定時間內,必須背下一篇課文、抄完5頁生字、做完2張試卷,最后還得練琴、畫畫等等。

孩子一聽,我的天,這任務跟登天似的,太多太難了,我肯定完不成,還是放棄吧。

于是,孩子對一眼望不到頭的任務產生畏懼感,期望和信心太低,他也就用磨蹭來應對。比如玩會玩具、啃會橡皮擦、不時起來喝個水上個廁所啥的。

其實,這時候孩子的磨蹭,屬于技能不足、能力不夠、缺乏信心,并不是他有意要跟爸媽作對。

●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愉悅度或價值感低。

布妞磨蹭著不肯穿衣服、跟我對抗,就屬于這類情況。

她不喜歡別人命令她,也不愛被人指責。所以當我用權威去壓制,或者斥責她時,她行動的動力反而會降低,用拖延來表示拒絕和反抗。

當你跟孩子嘮叨說:「我跟你說了100遍了,你就是不聽;你耳朵聾了嗎,沒聽見我說嗎?」

這類情況,還真不是孩子耳朵出了啥問題。

他只是討厭被你命令,覺得做這件事沒有愉悅感或價值感,所以用「偏不聽」「偏不做」的行為,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故意拖延罷了。

●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分心程度高。

這類情況,在我們大人身上也很常見。

要睡覺了?再玩會手機吧。要洗漱了?再在沙發上躺會。活還沒干完?先把劇追完再說。

在我們任務環境周邊,有很多東西不自覺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導致我們拖延。

孩子也是,他本來自控力就相對大人較弱。當面對枯燥的學業時,周邊任何一個玩具、一點小動靜,都可能分散他注意力,導致拖延。

●目標和回報太遙遠——延遲高。

比如你跟孩子說,你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才能上個好大學,才能找個好工作,才能過得更好。

將來?太遙遠了,這并不能激起孩子多大的動力。

還有一個引起延遲高的,就是時間還多,所以孩子不著急。

最明顯的,就是趕作業。放假瘋狂地玩,臨到開學最后一天了,孩子們熬夜補作業。或者放學回來先看電視、玩耍,臨要睡覺了,孩子想起該做作業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道理也講了,也催了,可孩子就是不急,依然我行我素。

這類情況,就屬于孩子沒有時間概念,意志力和自我規劃能力不夠,他養成了拖延的習慣,難以改變。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培養自理能力和時間觀念,改正拖延的毛病。

二:4個妙招更有用

其實,根據上文的動力公式,我們也可以知道,只要從公式中的4個因素切入,有針對性地改正,就能幫孩子戰勝拖延。

①將目標分解

有時候我們看著孩子的學業也發愁,這麼多,咋弄得完啊。

當所有的目標都加到一起的時候,難免就會顯得龐大,容易把孩子嚇跑。 這時候,我們不妨幫著孩子一起梳理,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看得見的小目標。

比如我帶著外甥,將他所有的任務都列出來,然后按難易程度分類。再以半小時為一個單位,每個時間單位內,放置相應的目標。

如語文抄寫,我會問他,這個大概需要多久,他說大概20多分鐘。好,這個就放在一個時間單位內,抄完可以休息10分鐘,再接著做下一個目標。

數學多的、難的,我們可以將它拆解成幾個小目標,分別放到幾個時間單位內。

有這樣一個任務拆解,孩子就知道,當下這半小時,我只要完成一個目標就好了。

他也就不會被大的目標給嚇倒,從而想要拖延。

②提高愉悅度

這個,就需要我們不直接用生硬命令、重復嘮叨的方式,而是用一定的技巧,與孩子進行溝通。

小一點的孩子,如果是因為吃飯、睡覺、穿衣服磨蹭,我們可以以做游戲的方式,來調動他的積極性。比如說,我們一起來做游戲吧,我猜你肯定比不過我,我閉上眼睛看看有哪個小朋友會穿這件衣服呢?

總之,對待小一點的孩子,別太較真,多用游戲的方式來與他互動,他也就沒那麼叛逆了。

對待大一點、有自主的孩子,我們則更需要講客觀事實,而不是一味發泄情緒。

第一步,講讓你不愉快的行為:我看到過了40分鐘了,你還只做了3道題,這讓我很生氣而且很擔憂。把孩子具體的行為講出來,他就知道,你不是在否定他整個人,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來。

第二步,講這件事帶來具體而明確的后果:這樣拖延,我擔心你會做到很晚,不但影響睡眠還會影響明天的學習。

第三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希望你能在規定時間內把事情做完,這樣你既能培養好的習慣,我也不用那麼擔心。

講具體事情,并且讓孩子意識到行為后果,以及看到你的需要。他會更愿意多角度思考,并且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③減少干擾因素

比如孩子做作業時,我們不要在一旁看電視、手機,這只會引起孩子分心。他還可能會產生不公平心理:憑啥你們都能玩,就我一個人要學習?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盡量營造少干擾的環境。他學習區附近,也不要放玩具等能引起他分心的物品,讓孩子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④設置截止時間

愛拖延的人,明明半小時能做完的事情,哪怕你給他2個小時,他也能把這2小時都用掉。

所以,我們就需要培養孩子有「deadline」的意識。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決定任務時間,然后我們在一旁監督。盡量把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這樣可以將時間設置得更具體,精確到多少分鐘。

當發現孩子有分心時,我們就指指時間。孩子也就能明白,這個是時間段,他需要做什麼。

孩子一旦培養成習慣,之后他就能自己分解目標、設置時間,那他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規劃能力,自然就培養出來了。

到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會變得相當自律,不再需要你嘮叨催促啦!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