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權威的有效期「只有10年」,這三次角色轉變,一定要跟上
2022/05/15

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成效就像打在食品包裝上的標簽,是具備「有效期」的。

3歲前,「最有效」;6歲前,「有效」;10歲前,「次有效」;等到了12、13歲,父母的權威也就基本「失效」了。

而3歲到13歲,這10年,正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期,也是父母教育的黃金期。

一旦錯過,花再多的金錢和時間都無法彌補。

所以在此期間,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

0-3歲

父母是照顧者,要建立依戀

經過多年的調研,張錦庭校長發現:

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3歲前,媽媽的重要性高達90%。

這時候,孩子與媽媽幾乎是共生的關系。

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能夠得到媽媽溫柔的照顧,他就會感到舒適與滿足,并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如果,父母早早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成功率就只剩14%。

對剛出生的孩子而言,他們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食物。

母親的愛撫、接觸和心理上的關懷,才是一個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保障。

0-3歲,是一個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黃金期。

雖然孩子長大后,幾乎會失去這一時期的全部記憶。

但父母每一個溫暖的擁抱,每一次輕柔的撫慰,都會深深地滲入孩子的骨髓,成為孩子成長的養料,決定著他一生的幸福。

斯坦福醫學院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就表明:

如果母親能在孩子0-3歲時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孩子不僅能獲得更多情感上的安全感,而且能承受更多壓力,并調節自己的情緒。

等他長大后,也能理解他人的社交暗示,擁有更高的情商,與他人建立更親密的聯系。

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3歲前,再苦、再難、再累,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給孩子提供充沛的心理養分。

3-12歲

父母是教練,要建立規則和榜樣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種說法: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學會放下架子,跟孩子做朋友。」

然而,張錦庭校長卻在直播中說:

「教育的過程,就是尋找‘重要他人’的過程。

所謂‘重要他人’,就是那個讓孩子‘又敬又畏’的人。」

「小學階段,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需要很強的引導性,家長在這個階段要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實施‘權威型教育’。

在最該給孩子立規矩的年齡,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把縱容溺愛當成愛的教育。

卻不想,失去權威的愛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毀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一直以來,父母對男孩的態度都是包容至上的:

想玩游戲就玩游戲,小學沒念完也沒關系。

爸爸在兒子面前,甚至不敢說一句話,不敢做一件事。

正是父母的軟弱,讓自己徹底失去了權威,也把孩子慣成了無法無天的逆子。

其實,就像《規矩和愛》一書中寫的: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

只有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才能學會自信與謙卑。」

在孩子3-12歲期間,父母一定要做 權威型教練,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成為足以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他人。

比如,平日里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比如,立好規矩就堅決執行,絕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朝令夕改;

再比如,同一件事不能媽媽說「不行」,爸爸卻說「可以」,而是要讓家里只有一個聲音……

只有小時候給孩子「扎針」

,長大后,孩子才能長出一雙能夠自由飛翔的「翅膀」。

12歲以后

父母是朋友,要學會尊重和放手

最后,張錦庭校長還建議:

當孩子進入國中后,父母要實施 「民主型教育」,和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作家劉墉曾在書里講過自己與兒子的故事:

中學時代,兒子劉軒極度叛逆,學習一塌糊涂,還一度將考過零分的賽車手舒馬赫當成自己的偶像。

面對青春期的兒子,劉墉沒有用暴力鎮壓他,而是和兒子約定:

如果兒子也能在答滿試卷的情況下考零分,從此以后,自己就再也不干涉兒子的學業。

一開始,兒子很高興,覺得只要瞎蒙就行了。

直到后來,他才發現:

考零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知道所有題目的正確答案才可以。

這一刻,兒子才終于明白了爸爸的苦心,不再與他針鋒相對。

后來,兒子通過努力學習考上了哈佛大學。

還成了知名的作家、主持人。

看到兒子的成長,劉墉很是感慨,他意識到: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忌諱的,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簡單、粗暴地貶低孩子的偶像和喜好。

而要努力成為孩子的 「戰友」,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和孩子站到一邊。

這是因為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孩子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 自我意識的覺醒。

正如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的:

「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他們會努力讓自己顯得成熟、獨立和自主。」

這時候,如果父母再用對待小孩子那一套,威脅、恐嚇,甚至打罵,多半會發現不管用了。

只有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大人來對話,才可能找到突破的關鍵。

其實,每個孩子到了青春期,和父母都必有一戰。

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所以,我們要做的,從來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

日本早期教育鼻祖木村久一曾提出過一個「

潛能發展遞減法則」。

在他看來,如果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合理教育,就有可能挖掘到孩子100分的潛能;5歲開始會降至80分;10歲開始則降至60分。

同時,這一法則還具有兩大特點:

一是教育開始得越晚,孩子最終發揮出來的潛能就越少;

二是不可逆轉,一些能力如果在特定發展期沒有及時開發,就可能會被永遠埋沒。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作為孩子的養育者,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期。

在幼年時,給孩子愛與陪伴;

在少年時,成為他們的榜樣和權威;

在青年時,學會放手和尊重。

愿每位父母都能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10年里,用心耕耘、悉心栽培。

相信終有一日,我們會迎來花開花落、果熟蒂落的涅槃。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