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要教給孩子的10件事,家有孩子,一定要看看。
01傾聽他人
爸媽帶著孩子來做心理咨詢,控訴孩子的各種問題。
這個時候,孩子全程低著頭,一句話都不說。
咨詢師說:能讓我跟孩子單獨聊聊嗎?
爸媽離開后,咨詢師問:
「你有什麼想跟我說的嗎?」
孩子抬起頭,滿眼都是淚,就說了一句話:
「反正我說什麼她都不聽。」
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全,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太長時間,所以往往「說」多于「聽」。
想要培養會傾聽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傾聽孩子:
不打斷,多聽孩子說話。
這會給孩子留下一個觀念:
聽別人說話很重要。
02
學會道歉孩子天生是不懂得道歉的。
比如,他可能會說這些話:
媽媽,水杯是自己掉地上的。風吹過來,我的玩具就全部塌了,砸到了弟弟。他自己跌倒的,不是我推的。
……
不小心弄翻水杯、弄傷小伙伴,孩子第一反應可能是為難和困惑。
并不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道歉,而是他確實意識不到這個和自己有什麼關系。
好好道歉的含義包括:
1. 主動承擔責任;
2. 感受到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影響;
3. 會用正確的語言表示歉意。
比較好的做法是,父母先做出示范。
「寶貝,跟爸爸說一遍,
‘我不小心推了弟弟,弟弟跌倒了’
弟弟很痛,真的很抱歉。」
教孩子用這樣的句式:
「我做了什麼事情,導致了什麼后果;」
「我的什麼行為讓別人產生什麼情緒。」
別小看這一句用「我」來做句子開頭的話。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關聯,但說出了這句話,就代表孩子在學習和領悟:
「自己做錯的事情,要自己面對,并且負起責任。」
平時爸爸(媽媽)多對孩子認錯,讓孩子意識到:
道歉不是懦弱,是勇敢的表現。
03直面校園欺負,爸爸要教會孩子:
被欺負了,一定不要怕。
第一,先直視對方的眼睛。
大聲喊:「你再這樣,我就打你了!」
記住,一定要堅定、大聲,氣勢上不能輸。
這句話是在警惕對方,要住手;
當他聽到你的呵斥后,行動上會猶豫,會覺得你不是軟弱好欺負的人。
而且,當你大聲說出這句話時,也容易引起別的同學和老師的注意。
第二,抓住他的手腕。
如果遇上事兒,先掂量一下自己和對方的實力。
只要不占下風,可以主動防御,迅速抓住他的手腕。
一來,他被抓住手腕后,沒法發力;
二來,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我不是好惹的!
第三,無視、冷漠,讓對方覺得無趣。
如果和對方實力懸殊怎麼辦?
很多時候騷擾者的目的是激怒你。
與其反應激烈,不如冷漠對待。
爸爸一定要告訴孩子:
放心,我永遠是你的靠山。
04奉獻精神
有一位爸爸正在洗碗,兒子跑過來說,
「爸爸,我已經幫媽媽把地拖好了。」
爸爸聽了之后啊,沒有夸獎兒子。
居然很認真地跟兒子說:
「兒子,以后千萬別說幫媽媽干活兒。」
兒子聽了之后特別疑惑。
為什麼不幫啊?
爸爸回答說:
「兒子,你看爸爸每次洗碗的時候,有說幫媽媽洗的嗎?
我每次拖地的時候,有說幫媽媽拖地沒有?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家里的成員,每個人都要吃飯,每個人都要用碗,我們家里的每一塊地板都是共用的,所以以后啊,我們千萬不要說幫媽媽做的了,我們只是在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不管教的勇氣》里有這麼一個觀念:
培養孩子的付出精神,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來自于價值感,孩子為身邊人付出的過程,就是感受自我價值的過程。
05優雅地失敗
2012年,白巖松參與倫敦奧運報道,講了這麼一件事:
倫敦奧運會有一句重要的話,叫「影響一代人」。
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回答:
「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
這句話很正常,但是他的下一句話讓我格外感動:
「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在家里,爸爸可以多和孩子做游戲、做運動。
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反而,失敗是一種常態。
多思考失敗的原因,一次次的嘗試,比成功更重要。
06適度冒險
英國有一家「垃圾游樂場」:
褪色的塑料船笨重地橫躺著,旁邊是廢棄的輪胎、掉漆的鐵皮桶、缺了一個角的椅子……
在這里,孩子可以到處撒野,做很多大人看起來危險的事情,比如可以點火。
(當然也有管理員在遠處看護。)
「垃圾游樂場」的設計者也是一個兒童教育者,她的設計初衷就是:
讓孩子適度冒險,比過度保護更重要。
在心理學中,體驗刺激和危險帶來的快感,是孩子的一種生理需要。
這讓他們學會如何克服恐懼。
爸爸可以帶孩子做這些探險:
1、高度的探索:
鳥瞰世界,足以喚起恐懼的感覺;
2、嘗試認識危險的事物:
帶孩子靠近巨大的水體,或靠近火,讓孩子們知道這些事物有危險;
3、打鬧或者摔跤游戲:
這樣能讓孩子學會抵抗侵略性攻擊以及談判與合作;
引導孩子冒險,把好奇變成創造。
07積極樂觀
心理學家對500個三年級學生做了5 年的跟蹤調研發現:
到四年級時,有25個孩子有抑郁傾向。
原因有兩個:
1. 生活中的壞事,比如父母經常吵架。
2. 悲觀,相信壞事是永久的,好事是暫時的。
形成悲觀思維的主要來源:
家長或老師那得來的悲觀批評。
「你怎麼那麼笨。」
「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
父母要幫孩子養成「積極的思維模式」,最簡單的方法:
不要吼罵孩子,多夸夸他。
08創新應變
BBC耗費半個世紀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制作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從生物學角度,「父親」能做的比想象中多。
出生四個月的嬰兒,可以識別爸爸的聲音。
2-3歲,爸爸在孩子語言發展方面影響更大。
3-5歲,大多數孩子們把媽媽當作養育者,把爸爸當作有趣的游戲伙伴。
他們總結了一個【PERFECT】模型,是爸爸應該有的幾個角色:
P Protector (保護者)
E Educator (教育者)
R Role Model (榜樣)
F Friend (朋友)
E Entertainer (開心果)
C Counselor (顧問)
T Trainer (教練)
保護、教育、做出榜樣;
是孩子的朋友,開心果;
更是顧問、教練。
教孩子學技能、面對問題,學會創造。
09正視挫折
兒科專家崔玉濤在綜藝節目里分享過一件事:
他曾對小學、國中的學生做過一項關于「成長中有沒有挫敗感」的調查。
當他問這些學生們,愿不愿意將自己做事的過程講給家長,孩子們統一的答案都是:
「不!因為總挨說,即使最后成功了也要說。」
孩子不想面對失敗的后果,基本都是因為父母的責備: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早不聽我的?」
孩子偶爾遇挫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那句「你果然失敗了」。
心理學中有一項「阿倫森效應」:
隨著獎勵減少而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
簡單來說,當孩子偶爾失敗,就讓他們自己體會失敗的后果,而不是指責。
10百折不撓
看過一組漫畫,有10個孩子一起學書法。
有1個,奶奶覺得孩子太小了,不該剝奪他快樂的童年。
有1個,父母做不到風雨無阻接送,時不時就請假,慢慢就斷了課程。
有1個,寫著寫著遇到瓶頸期,就不愿意學了。
最后,只有1個孩子堅持了下來。
于是,大家開始羨慕這個孩子,說他有天賦、愛學習,將來一定能成才。
殊不知,這個孩子及家長在背后付出了多少。
是堅持,讓孩子與同齡人慢慢拉開距離。
小孩子天然不懂什麼叫堅持,他們愛一切帶給他們快樂的人或事。
作為父母,尤其是父親,做一個堅韌不拔的榜樣和助推很重要。
真正的延遲滿足教育,是要讓孩子懂得在面對責任和困難,甚至是不當誘惑時,學會堅持和擔當。
父親對于孩子們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
也請各位爸爸們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們。
孩子們需要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