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憋回去和勸回去都不好
2022/05/06

孩子發脾氣了,你第一句話會怎麼說?

有些家長可能比較著急沖動,忍不住斥責、吼罵孩子,甚至是選擇動手,把孩子的脾氣給憋回去。

有些家長性格溫和,有耐心,可能會選擇對孩子講道理,告訴他發脾氣不好,是沒有出息的表現,等等,把孩子的脾氣給勸回去。

然而我們或許會發現,這兩種方式其實都有缺點。

第一種情況,孩子可能會害怕,也可能產生逆反心理,一不小心就會引來一場「親子戰爭」,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孩子依舊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

第二種情況,家長的大道理看似正確,然而正被情緒「控制」的孩子,往往難以保持理智,對這些枯燥乏味的道理接受程度極低,等下次時,多半會故技重施,脾氣瞬間爆炸。

既然兩種方法都效果欠佳,那麼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呢?

孩子發脾氣,本質是在「求助」

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

其實與成年人一樣,無非是一種內心想法的表達,情緒的釋放,而從更本質上來說,他是在發出「求助信號」,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有次我家娃在學校不小心犯錯,被老師點名批評。

回到家以后,小家伙生氣極了,不僅吃飯時愁眉苦臉,也不再像往常一樣乖乖回房間寫作業,還沖我發起了脾氣。

可想而知,我感覺很生氣,立即對他劈頭蓋臉一通教訓,結果說著說著,孩子嚎啕大哭,大喊: 「連你也欺負我,我再也不喜歡你了!」

這時我才終于意識到,孩子發脾氣并非毫無緣由,小小的他在學校受挫后,回到家里發脾氣,更像是一種情緒被壓抑后的釋放,等同于在向我「求救」。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并不意味著脾氣差、任性,更多情況是他真的「撐不住了」,通過發脾氣來緩解內心的無力感。

而如果我們沒有發覺孩子的實際需求,用不恰當地方式去對待,只會強化孩子的這份「無力感」,更加難以學會情緒控制,發脾氣更頻繁,親子間的距離也愈發疏遠。

無條件「接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法國心理學家比昂曾提出著名的「容器理論」: 孩子受到沖擊時,優秀的父母應該具備良好的「容器」功能,承載孩子傳遞過來的負面情緒,不被其擊垮。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容器」,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將其進行轉化。

所以, 父母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阻止孩子發脾氣,反而是應該引導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慢慢說出來吧,我愿意做你的聽眾。」當孩子把自己的委屈都傾訴出來后,他的情緒自然會緩解,問題往往迎刃而解。

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對自我的描述,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每一個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在大部分情況下,這個能量球會是中性的,呈現「灰色狀態」,無形中會向外散發「能量觸角」,進行情緒、自我的表達。

而一旦這樣的「能量觸角」被其他能量球接住,那麼「灰色能量球」就會轉變為「白色」,處于積極健康的狀態。

反之,如果這樣的「能量觸角」得不到回應,「灰色能量球」就會變為「黑色」,充滿攻擊性、毀滅性,對外界呈現為一種負面的狀態。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與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回事。

如果我們可以承接孩子的負面情緒,做到接納、包容,孩子的「能量球」自然會變成「白色」,負面情緒消失。

而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管不問,乃至于壓制、對抗,孩子的「能量球」就會變成「黑色」,走向情緒的崩潰,甚至是「爆炸」。

無法接納孩子的情緒怎麼辦?誠實反饋就好

孩子發脾氣時,很多家長會覺得「受不了」,自己也處在情緒失控的邊緣。

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自己轉化負面情緒的能力就很差,「容器」已經被負面情緒占滿,自然難以再承接孩子的情緒。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時常記得調整心情,先清理好容器中自身的負面情緒,如果實在無法接納孩子的情緒,對他誠實反饋就好。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以表達自身的真情實感,告訴他「我看到你生氣,我也覺得很難受,我容納不了這麼多的負面情緒」。

這樣誠實的溝通,本身就是一種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隨著我們的包容度越來越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黑色能量」

得以轉變為「白色能量」,發脾氣的頻率自然大大降低。

結語: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不妨試著去接納他的不安,理解他的無助,即便做不到,對孩子誠實反饋就好,一個溫暖的「抱抱」,就是最大的安慰。

今日話題:孩子發脾氣時,你會怎樣做?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