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玩不想學?別急著打罵,用「普雷馬克原理」養出好習慣
2022/05/26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不論是從課本上汲取知識儲備,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增添經驗,我們都需要不斷地學習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孩子天性貪玩好動,他們是在自我意識的推動下更加向往自己所在意的事情,更想去接觸自己所感興趣的,也是有判斷能力不足的問題,往往不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是會選擇自己想要做什麼。

所以在管教孩子學習上,很多家長真是煞費了苦心。

平日里可能因為學校的作業布置安排,孩子會因為老師的檢查而不得不完成作業任務,但是在放假期間,不少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去學習經常氣的直跺腳,往往采取的也都是逼迫的方法,把孩子按在作業前盯著完成,孩子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作業,仿佛在被用刑一般。

孩子只想玩不想?家長們也不要急著采取打罵這種熱處理行為,試著用‘’普雷馬克原理‘’,培養孩子好習慣。

一:什麼是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祖母原則,一般是指: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情在等著我們做,我們會很快的完成另一件不喜歡做的事情。

很容易理解這一原理隱藏的內容,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你做完了作業,就可以看電視了。

‘’

該原理就是用來幫助教育者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張方法,用被教育者視為重要行為(喜歡做的事情)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做的事情)的有效強化物。

普雷克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原理的可行性,他讓孩子們在玩彈球游戲和吃糖這兩種行為中選擇一種,有的孩子選擇了前者,剩下的孩子選擇了后者。有趣的是,通過觀察,那些喜歡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為強化物,那麼他們就會增加玩彈球的頻率;而選擇玩彈球的孩子,如果把彈球作為強化物,則可以增加他們吃糖的數量。

所以家長們如果想讓孩子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就可以了解他們喜歡做什麼,然后以此來作為強化物,讓孩子心甘情愿的完成任務。

二:普雷馬克原理運用時的兩個注意事項

關于普雷馬克原理的運用,很多家長在不了解這一原理名稱時,可能都曾在教育孩子中運用過。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我們在選擇有效強化物的時候,是帶有一定主觀意識的,比如一件事情是這個孩子感興趣的,那麼他就會在此吸引上盡快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可能另一個孩子對這個事情并不感興趣,所以即使你條件開的再怎麼誘人,對他來說也沒有吸引力,起不到半點激勵作用。

同樣,還有一點就是有效強化物也是帶有一定時效性的,孩子喜歡看一個動畫片,你告訴他做完作業就可以看喜歡的動畫片,一開始孩子會斗志高昂的完成手頭上的任務,然后歡欣鼓舞的看動畫片去。

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歡看動畫片了,這個時候再以此來作為獎勵,對孩子也不會很好的激勵作用,也就是說如果過度使用強化物,強化物可能會失去原有效力。

所以,為了能使普雷馬克原理的運用發揮更好的效果,家長們在運用時要注意正確的使用。

三:如何正確使用普雷馬克原理?

1.主次順序不能弄反

首先事件A和事件B的順序不能弄顛倒,也就是說比如到了孩子寫作業的時間,但是孩子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玩具,這個時候寫作業就是事件A,玩玩具就是事件B,而事件B就是事件A的有效強化物。

家長要想孩子乖乖的完成作業,就要給孩子說:‘’你先把作業完成了,就可以玩玩具了。‘’

而不是先讓孩子玩玩具玩盡興了,再讓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孩子直接失去了助力,根本就不會認真對待做作業這件事,態度是拖拉敷衍的。

2.必須保證質量和高效

普利馬克原理的運用是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的短暫性目的也是為了孩子能夠完成被要求的任務,而如果家長對任務完成方面并沒有質量和時間上的要求,孩子也不會用心去對待這件事,注意點全都都在事件B 上,對事件A完全就是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這樣不利于養成好的習慣,根本起不到正面的積極效果。

3.強化物的選取正確

要想普雷馬克原理 的運用發揮效果,對于強化物的選擇也是要多上心的,如果挑選的強化物并不能起到激勵作用,孩子自然也不會很用心的去完成事件A,所以家長們要在平時多了解孩子,多觀察孩子。同時也要注意,最好將事件B 的選擇也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完成了作業,你就可以去畫畫‘’‘’可以練習鋼琴‘’,并非一直都是看電視或者玩游戲等活動,所以最好還是培養孩子多一些興趣愛好。

四:內心驅動力的形成

普列馬克原理其實和獎勵機制很相似,不過從本質上來講都是一種外界助力,來對孩子產生激勵效果的方法,一旦這種方法使用的過于頻繁,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依賴心理,不利于養成孩子的自覺主動性,所以家長們還是要多注意培養孩子的內心驅動力形成。

在一些刻意練習下形成的固定行為習慣,會對大腦產生刺激,分泌多巴胺。

也就是說,家長們在運用普雷馬克原理的時候,通過以事件B來作為事件A的強化物,在這個行為過程中,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短暫性的習慣,培養出了孩子的大腦反應。

在這個期間,家長們需要做的是除了行動的采取,更是要給予孩子表揚和激勵,記住我們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眼下,更多是為了培養孩子養成一個固定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不再需要強化物的作用,便可以很自覺的完成應該做的事情。

從強化物的使用到內心驅動力的產生,是我們使用普列馬克原理的真正目的所在。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一個人的內心驅動力源于自戀,而要形成健康的自立人格,就必須主體和個體之間建立適度的連接。

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家長將通過采取事件B這一外力助力的方式,慢慢的轉變為孩子內心的自信心,讓孩子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收獲到滿足感和歸屬感,提高孩子的個人興趣和能力,產生勝利者效應。

所以家長們在陪伴孩子成長時,要多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們要多站在一個指引者的身份上,讓孩子試著自己去尋找答案,并且在孩子得到成就時,及時的給予表揚和夸贊。

自戀型人格在嬰幼兒時期達到一個峰值,所以如果在早期環境中,父母能夠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回應,孩子也會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從而更加有勇氣的面對困難,形成強大的內心驅動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