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小嬰兒純真無邪,懵懂可愛,對外界的事情無知無感。但其實寶寶從娘胎開始就對外界變化敏感,尤其是在「看人」這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
莞媽有位老同學,原本我們兩家走得近,但近來串門次數卻少了許多。原因是同學家里6個月大的二胎寶寶,每次見到我家先生都會哭。
先生也很郁悶啊,他是個很喜歡小孩子的人,怎麼也算不上「兇神惡煞」的類型。而且每次見了寶寶都盡量抽起嘴角、彎下眉眼顯得親切些,但這個寶寶似乎天生跟他「八字不合」,一見面就哭個不停。
為避免尷尬,我們只好減少見面,等娃過了這段時間再說。我們都知道寶寶會認生,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比如有的寶寶很喜歡和人親近,哪怕是陌生人抱也開心,一逗就咯咯笑。
難道認生也分對象?對此,老一輩人很有「說法」,認為孩子有著非常人的視角,如果嬰兒看到某人突然大哭,多是不祥征兆,要麼「煞氣」太重,或是招惹了「不干凈」的東西等。
從科學角度分析,這種說法偏迷信,現實中自然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孩子為何為看見有的人哭,看見有的人笑呢?這不僅僅是心靈上的感應,還與3個因素有關。
你知道嗎,寶寶也有審美觀。一位網友寶媽說:我兒子才6個月,就喜歡讓年輕漂亮姐姐和姨姨抱,還使勁給人家笑。遇到年紀大的就不讓抱,如果是男的,一抱就哇哇哭!
心理學家曾做過測試:分別給3-6個月大的嬰兒觀看幾組不同的人臉照片,每組照片中,都有1張成人認為比較漂亮的臉,而另1張則屬相貌平平的臉。結果顯示,嬰兒注視漂亮面龐的時間要長一些,即使將觀察對象改換成其他嬰兒的臉,情況仍然如此。
可見,沒受過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的嬰兒,審美觀與成人不謀而合。這也說明,人類潛意識中,存在著相似的審美標準。所以寶寶遇到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可能會一直盯著看。
同樣,當寶寶看到不符合自己審美的人或事物時,可能會產生不安、害怕甚至是恐懼等心理。由于不會表達,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育兒建議:
◆寶寶2個月左右就能分辨色彩了,并已經具備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我們平時可以給寶寶看一些黑白和色彩鮮艷的圖卡,強烈的顏色對比能促進寶寶的神經和大腦發育。
◆咿呀學語時,正是寶寶早期教育的黃金時期。此階段,我們應注意把簡單的審美教育輸送至孩子的各感官。比如跟孩子說:阿姨穿的裙子好漂亮呀!這位叔叔長得好高大!小姐姐的聲音真好聽……
◆我們還可以引導寶寶欣賞自然、環境之美。在安全和可控范圍內,讓孩子自由去發現和感受各種各樣的美。感知美的能力不知不覺提高,平凡的生活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認生是嬰幼兒成長的一個過程,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經歷。所謂的「生」是指不熟悉的人,也指陌生的環境,這兩者會讓寶寶產生焦慮和害怕的情緒。
寶寶認生期一般從5-6個月開始出現,9-10個月達到高峰。之后隨著對外界接觸增多,寶寶認生的情況有所緩解。
但2-3歲以后,認生又會出現一個高峰期,表現為對父母和家人的依戀明顯增加。寶寶進入認生期,是發育的必然結果,說明他自我意識成長,也是自我保護的體現。認生期引導不好,會讓寶寶內心沒有安全感,對陌生人更加排斥,變得膽小和畏首畏尾,并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育兒建議:
◆認生期的寶寶,家長更應多帶他與小朋友一起玩耍,多接觸不同的人群,讓寶寶慢慢適應,緩解心理的緊張感。
◆讓寶寶順其自然地與人接觸,不必刻意讓生人親近孩子,比如把寶寶塞到不熟悉的人懷里,這樣只會讓他的抗拒心理甚。
◆平時家人輪換著帶寶寶,如果長期只由媽媽一個人帶娃,會使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更強,并且只認媽媽一個人。
◆如果親朋好友接近寶寶使其哭鬧,可以試著讓對方拿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零食等,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通常寶寶更喜歡與媽媽相似的女性,可以從接觸這類「生人」開始鍛煉。
嬰兒的嗅覺相當靈敏,尤其對來自媽媽身上的氣味特別敏感。
英國的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在嬰兒的鼻兩側各放一塊留有乳汁的奶墊,一側是嬰兒自己母親的奶墊,另一側不是自己母親的奶墊。結果發現,剛出生幾天內新生兒不會有明顯的反應,但第6天時,大多數嬰兒能經常地將頭轉向自己母親的奶墊。
據說寶寶的嗅覺是成人的數十倍,媽媽的味道能讓寶寶感到安心,并且有食欲。但如果是有刺激性的味道,他也會比成人感到更多的難受。
因此,如果接近寶寶的人身上有讓他感到不舒服的味道,比如煙味、酒味、汗臭味等,他便會直接用哭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
育兒建議:
◆身邊如果有抽煙、喝酒、不久前進行過劇烈運動,或身上帶有刺激氣味的人想親近寶寶,家長一定要禮貌地拒絕,為了寶寶的健康以及照顧他的情緒。
◆平時切忌帶寶寶去氣味重的地方,例如廚房。家里要經常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把異味吹走。有時間的話,多帶寶寶到戶外多呼吸新鮮的空氣。
寶寶看見某些人或哭或笑,這與迷信無關,別盲目聽信謠言,而是要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以上3點才是主要原因。要想改變孩子見人哭的習慣,首先還是要多陪伴使其有安全感,其次是多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見識得多,自然就不會害怕和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