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再玩5分鐘」,媽媽的反應關乎孩子的未來,你別說錯了
2022/12/15

孩子「說話不算數」的情況,很多媽媽都是經歷過的。而大多數的媽媽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往往喜歡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或是斥責,希望以此來加深孩子對于錯誤的認識,從而讓孩子不再「說話不算數」。

但媽媽們也會發現,自己這麼做的效果往往是很小的,有時候甚至還會得到 相反的結果

「媽媽,我想再玩5分鐘」,媽媽的回答關乎孩子的未來

周末的時候,小豆子和媽媽有個約定,就是自己可以先玩半小時,然后再去做作業。

而媽媽覺得小豆子的這種時間規劃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周末了,孩子想要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就接受了這個約定。

但是,當半個小時過去之后,小豆子卻沒有結束游戲去做作業的跡象,于是媽媽就提醒小豆子 「該做作業了」。

本來,媽媽想的是小豆子在接收到自己的提醒之后,便會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去認真的寫作業,畢竟小豆子和媽媽之間的約定還是自己提起的。但是這時候,小豆子卻望向媽媽,然后對媽媽說: 「我想再玩5分鐘」。

得到這樣的回應,小豆子的媽媽頓時就上火了,「你要是這麼說的話,那我以后答應給你買東西的時候,說話不算數你可別怪我」。

很多媽媽在生活中都遇到過和小豆子媽媽類似的情況,而不同的媽媽處理方式不同,有的媽媽與小豆子媽媽的處理方式相同,有的媽媽則會選擇「強迫孩子去寫作業」等等。

而這些做法雖說 細節上不同,但是得到的結果往往是相同的,孩子在媽媽的言行逼迫之下,通常都會開始哭鬧、撒潑,非得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行,而孩子的行為往往也會激起媽媽的怒氣,從而產生更加「激烈」的家庭教育場面。

這些做法最終達到了教育目的嗎?并沒有,反而激化了母子之間的矛盾,削弱了親子關系, 降低了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與形象。所以,我們需要采用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這種情況。

遇到孩子「說話不算數」時,家長應該怎麼辦?

首先,可以「順著」孩子的話往下說

當孩子出現說話不算話的情況之后,家長不應該使用發脾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是應該先「順著」孩子的話說。

比如小豆子想要再玩5分鐘這件事,我們通過分析能夠得到一個結果,就是小豆子真正的目的是「繼續玩」,而不是只玩5分鐘,小豆子之所以這麼說,是想要更好地實現自己繼續玩的目的。

由于這時候孩子繼續玩的欲望是十分強烈的,所以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不建議家長逆著孩子的話說,比如「不行,玩什麼玩,快寫作業去」等。而是要先順著孩子的話說,答應孩子不過分的要求。

我們真的是贊同孩子的意見嗎?并不是,我們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產生共情感, 覺得家長和自己是統一思維的,這樣我們之后的教育, 孩子更愿意接受,更聽得進去。

其次,要注意提醒孩子,別將希望寄托在「自覺」上

我們知道,孩子說的「5分鐘」其實并不是一個確定的時間,但是我們要注意,這次我們需要緊抓這五分鐘,避免孩子在五分鐘結束之后「再來五分鐘」。

所以,我們就需要進行計劃提醒,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對孩子進行一次倒計時提醒。

比如到 2分鐘的時候 提醒一次1分鐘的時候 提醒一次,讓孩子知道時間快要結束了。

這樣做,能夠讓孩子擁有一個心理準備,多次的提醒讓孩子感覺自己真的原本只想要再玩5分鐘,所以就會在內心更加肯定時間倒計時,也更容易讓孩子產生 「時間到了就不玩了」的意識。

注意,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不然的話你很可能會等來一句「再玩5分鐘」。

最后,給孩子有限的結果選擇權

當時間到了之后,家長不要主動的去結束孩子的玩耍行為,而是給孩子一個有限的結果選擇,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了 選擇權、得到了尊重、擁有主導自己行為的權利。

注意,是「有限的選擇權」,比如時間到了之后,我們不應該讓孩子選擇「繼續玩」和「不玩」,而是應該讓孩子選擇「怎麼結束玩耍行為」。

比如「你想自己收拾玩具呢,還是讓媽媽和你一起?」,以「不玩」為肯定目標,讓孩子選擇通向目標的過程。這樣做既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又完全實現了家長教育的目標,最終實現了育兒雙贏的局面。

這其實就是家教溝通的藝術,一個正確的溝通話術,能夠讓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家長的教育。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