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愛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是不一樣的人生
2021/04/06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強壯,還能讓大腦更加活躍,工作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成年人需要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孩子需要坐在學校上課,放學回到家還要坐在書桌前寫作業,久坐不動,可以說是當今社會所有人的生活常態。

前段時間網上新聞報導:一個15歲男孩因為腰椎間盤突出,被送到醫院進行治療。提到腰椎間盤突出,絕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個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這麼小年紀的孩子怎麼會有腰椎問題呢?

久坐不動是誘因。

男孩媽媽說,孩子平常比較「宅」,不愛運動,加上學習任務重,常常在書桌前一坐就是半天,沒想到腰椎間盤突出就找上門了。

世衛組織健康促進司司長Ruediger Krech博士說:

「如果你必須得久坐不動,不管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學校,都應該進行更多身體活動,以對抗久坐行為的有害影響。」

對於經常坐在課堂上聽課和坐在書桌前學校的孩子們來說,保持運動是非常重要的。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操場上特別活躍的孩子,一般學習也很優秀。

看過新聞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地區的大學聯考狀元業餘愛好都是籃球、足球、游泳等等運動項目,也就是說熱愛運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卻是更好。

為什麼愛運動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指出: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促進神經元的連結,促進大腦發育。

美國一項「零時體育計畫」分組測試則顯示:

每天到校後先運動再上課的孩子,上課更專注,情緒更穩定,學習效果是不運動孩子的2倍。

因為運動後人體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專注力更強,學得快,記得牢。

素有「精英搖籃」的英國伊頓公學,最重視的就是體育課。

它的官網上有這麼一段話:學會贏,也學會輸;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學會超越自己,也學會做團隊中的一員;知道什麼時候爭取,也知道什麼時候承認失敗;這些,都是我們學會做人的必修課。

運動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增強體能,而是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培養拼搏、團結、堅持、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特質等,全面塑造他們的人格。

通過運動,孩子能培養很多課本之外的能力。

完全人格,首在運動,而不是枯坐在書桌前刷題。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平時的消遣方式大多都是拿著手機刷視訊、看直播、看電影、打遊戲,

不僅毒害孩子的心靈,而且直接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

TED演講《久坐的危害》指出:人類的身體不是適應坐而構建的,而是它的對立面——運動。

可現實中,有的孩子就是不愛運動,總是找各種理由拒絕運動,這該怎麼辦呢?

(1)12歲之前,一定讓孩子有運動方面的特長

李玫瑾教授還說:「青春期之前,一定讓孩子有兩項體育特長,一定是體力的,而不是光坐著彈鋼琴。」

對此她這樣解釋: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性腺分泌激素,內分泌上來了,孩子容易出現情緒上的問題。當孩子有某項運動愛好時,他們可以通過運動來發洩,釋放掉壞情緒的影響。

(2)每天保持一定時長的運動量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建議:5~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平均至少進行6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主的身體活動;

每週至少三天進行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

所以孩子放學後,不要急著讓他埋頭寫作業,可以讓他跳跳繩、打打球,至少活動30分鐘。

盡情宣洩一番,孩子的大腦得到徹底放鬆後,學習效率才會更好。

(3)放下手機,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運動教練」

加拿大有一項針對1000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平均每天20分鐘的運動量,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平均增加5~10分鐘的運動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平常就宅在家裡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大概率也會沉迷於電子產品;如果父母平常就喜歡打打球、跑跑步,孩子也會有很大的概率愛上運動。

所以,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家長也要從自身做起。

愛運動的父母,才能養出不怕流汗的孩子。

《習慣的力量》一書說:「某些或某個習慣,一旦將其改變,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進而重塑生活、學習方式。對於很多人來說,運動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想要讓孩子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下班後帶著孩子多運動一下再去學習,學習更高效,孩子的身體素質也會越來越好。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