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為人母,大家或許都會情不自禁地把對未來美好的期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至于孩子能否承載家長的這份沉甸甸的期望,尤為關鍵的兩點:一是身體康健,二是智商在線。
說起孩子的智商,我不由地想起公司的一位同事。早些年前,公司聚餐的時候,她偶爾會帶兒子一起來吃飯。那時她兒子才5-6歲,眼神靈動,聰明活潑,說話麻溜又不失沉穩。公司好多同事喜歡這孩子,并且都認為他長大后會有出息。
可沒想到的是,幾年過去了,現在孩子已上國中。最近一次見到他,眼里完全沒有了之前的靈光,時常一個人抱著手機傻笑,有時他的媽媽喊他,顯得極不耐煩。
為此同事經常跟我們訴苦說,當初就是因為孩子「太機靈」,經常耍些小聰明,他們沒有及時引導,過于放縱,才導致孩子如今的現狀,現在想擰也擰不過來了……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聰明勁兒是遺傳的,高智商父母生下的娃,天生自帶光環,并且這種光環會持續伴隨孩子直到長大。
反之,有些家長自認為無優質基因,就算在孩子身上下再多功夫,智力也高不到哪去。但很顯然,大家都忽視了后天的作用。遺傳是影響智力的重要因素,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孩子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后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等,其中又以必要的教育起著決定性作用。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卡瑪拉重回社會以后,用了9年才學會45個單詞,智力水平還不及1歲的幼兒。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出生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
美國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智商高的孩子,約有60%~70%出身于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因此有人將智力超群的兒童劃分為3種情況:一是孩子本身具有良好的遺傳基因;二是智力方面的基因一般,但受到良好的教育;三是優良的遺傳基因加上良好的后天教育。
可見,教育對于孩子的智力影響非常大,建議我們每位家長都應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早期教育,以提高孩子的智力。
世界著名研究學府——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75年,主要針對兒童智商的研究。研究指出,父母后天的教育與引導,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研究認為:約98%的孩子智商都是一樣的,相差不大。只有1%的孩子是天才,還有1%或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導致大腦發育不全而影響了智商。
哈佛大學的理查德教授還發現,孩子青春期前,共有3次能夠變聰明的機會,并且這3次機會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幫助才能得以實現。如果大家能夠抓住其中的一次,就能使孩子終身受益!
0-3歲階段
眾所周知,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寶寶出生時,腦重量僅約為390g,大概只有成年人的25%。然而孩子長到3歲左右,腦重量已經接近成人的85%。
由此可見,孩子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神經元連接極速發展的時候,每秒能達到700-1000次。此階段寶寶的視覺、聽覺、觸覺、語言等都會在大腦中逐步形成并且日漸成熟。
所以各位爸媽務必要抓住機會,在此階段過程中多給寶寶進行一些有效的刺激和早教,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好,將來會更聰明。
4-6歲階段
既已了解寶寶3歲前是腦部快速發育時期,那麼你可知道3-6歲就是大腦的融合期?3-6歲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的整體發育日漸趨于成熟和穩定。
生物科學研究表明:經常接受視覺、觸覺等方面訓練的孩子,其腦重量要比那些沒怎麼訓練的孩子多將近20%。因此,在3-6歲階段,是孩子大腦鞏固和融合的時期,家長切不可松懈。
平時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多陪孩子說說話,多一些親子陪伴與互動,會使孩子的成長受益匪淺。此外,多對孩子的左右腦協調能力進行訓練,比如聽故事畫圖畫、重復數字串、捏黏土、執行反指令等游戲,能幫他們提高智力,變得更聰明。
8-11歲階段
8-11歲的孩子,已經進入校園,投身學習的狀態。此時他們的認知已基本形成,正處于「具體運算」的階段,也正是培養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家長需要重點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群體運算能力。
然而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 「贏在起跑線上」,除了完成課業學習,還會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常常會適得其反,使學習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
這個階段,我們要讓孩子多從事一些技能性的鍛煉,比如多閱讀、多動手、多運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等。還可以通過生活場景、操作實踐、游戲故事、關鍵提問等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期望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唯有「努力」。想讓孩子聰明智商高,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難,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是關鍵。孩子童年時期這3次「變聰明」的機會,哪怕我們抓住其中一次,或許孩子未來的人生便會大不同!
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再。我們一直反復強調親子陪伴的重要性,但很少父母能真正做到。
如果我們能每天抽出半小時、每周抽出一天時間陪孩子,在此期間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只帶著孩子親昵互動、體驗生活、吃喝玩樂……哪怕什麼也不干,靜靜地陪伴,也能最大化地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與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