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崩潰的娃,做到這3點比講100遍道理有用
2022/04/28

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情緒,則是成長過程中最濃郁的色彩。關注、接納孩子的情緒,是現今父母們最欠缺的一個能力。

允許孩子自由表達喜怒哀樂

青青放學回到家后,一聲不吭,顯得悶悶不樂。媽媽問:「你怎麼了?」

青青說:「我好煩。」

媽媽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可煩的?每天除了讀書學習,就是吃喝玩樂,家里的事都不需要你操心……」

青青不再說話,沉默地回房間了。

軍軍在參加戶外拓展活動的時候,不敢攀爬高處的攀爬架,他對媽媽說:「媽媽,我怕。」

媽媽說:「沒什麼好怕的,你是男子漢,別怕。」

但是軍軍最終還是沒有邁出第一步。

當孩子向你袒露自己的情緒時,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允許他們自由地表達喜怒哀樂,不要企圖說服或修正孩子放棄自己的感受。

面對青青的「煩惱」,媽媽應該看見她的情緒,抱著青青,摸摸她的頭說:「我感受到你的心里很煩,是發生了什麼事嗎?」

面對軍軍的「害怕」,媽媽應該給予鼓勵,拉著他的手說:「媽媽知道你有些害怕,你試試,帶著害怕往前走,媽媽一直在這里陪著你。」

這樣回應、鼓勵孩子,能夠讓孩子去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要。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情緒被爸爸媽媽理解和接納時,他擁有的安全感會更強烈,也會更愿意與父母敞開心門,做進一步的溝通。

忽視情緒帶來的影響要重視

近年來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你若懂我,該有多好!」小時候我們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內心是被父母忽略的。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后,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也在不經意間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人在經歷事情時的真正感受。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哭了,父母就會說:「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停住,不許哭!哭是弱者的表現」;孩子發怒大叫了,父母會說:「你叫什麼叫,再叫,再叫我打你」;孩子不耐煩「哎呀哎呀」叫喚的時候,有的父母甚至還會諷刺地說:「‘哎呀哎呀’,這麼動聽的,但是這有什麼用呢?你要學會忍耐!」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想方設法地堵住或否定他的情緒。

但是實際效果告訴我們,情緒是不能被堵住的,也不會因為否定而消失的。當孩子的情緒被壓抑時,會讓孩子的情緒系統混淆,甚至會失去質樸真實的情緒感受。

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父母一點都不懂自己,而父母卻覺得孩子太難懂。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不會將自己的心里話告訴父母,有時候還會導致孩子面對問題時,選擇逃避。

在《麥田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在一個忽視情緒的家庭中長大的,導致他后來選擇逃避、否定現實。

霍爾頓有一個弟弟叫艾里,他非常喜歡這個弟弟,當弟弟患白血病去世之后,他無法接受弟弟離去的這個事實,時常會回憶起以往與弟弟在一起時的快樂日子,比如艾里坐在高爾夫球場籬笆外面的腳踏車上,看他打球;會在他的壘球手套的指頭上、指縫里寫詩。

正是因為霍爾頓對弟弟深沉的愛,所以他無法面對弟弟的離去,甚至無法理解為什麼家里人還可以繼續生活,似乎艾里的離去對他們沒有任何的影響。在他內心,他覺得艾里在家庭里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他的死是重大的。

但是霍爾頓的父母未能及時察覺到他內心的感受,即便是其他人也是關注他父母的感受,卻忽視他這個作為哥哥的內心感受,再加上他的父母也從來沒有關注過他,反而覺得他的種種過激行為是屬于精神疾病。

其實霍爾頓的行為,只是因為一個孩子的情緒找不到出路,沒有得到慰藉和接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當一個人因為創傷出現動搖,會讓他的情緒變得灰心喪氣,也會讓他對當下的生活和未來都缺乏激情,失去興趣,將自己永遠鎖在過去的回憶里。

正是因為霍爾頓的父母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愛,導致他無法面對弟弟的離去,這也為他日后的種種不幸埋下了地雷,致使他注定要選擇逃避,否定現實。

對待情緒,唯一的辦法是接納

在面對孩子情緒的時候,有的父母是一頓暴揍,用武力來壓制孩子的壞脾氣;有的父母會嘗試著和孩子做朋友,講道理,分析對錯。這種做法是沒錯,但是對于處在情緒中的孩子來說,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不同腦區的信息傳播速度不一致,成熟的時間有早有晚。香港情緒管理專家李中瑩說過: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焦點在于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當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要接納它,并和它相處。

接納并不是贊同,而是關注、意識、察覺到對方的情緒,讓自己能夠有一個更寬的視覺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盡可能避免主觀與偏見的產生。

那麼我們該如何表達出自己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呢?首先我們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其次是協助孩子察覺、表達情緒,并厘清原因,最后要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我們要從內心接受孩子的正常反應,比如生氣時可以大聲說話、傷心時可以哭泣、害怕時可以躲避。比如孩子因為小朋友和他搶玩具哭了,父母可以先與他共情:「媽媽知道你是因為玩具被小朋友拿了,心里很不開心,是嗎?」

當父母理解、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時,他會因為得到媽媽的理解而放聲大哭,釋放自己心里的委屈。

當孩子哭聲漸漸停下來時,媽媽就可以引導他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現在是怎麼想的呢?是想借玩具給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呢?還是將玩具搶回來,自己一個人玩?」接著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慢慢平靜、梳理自己的情緒,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父母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并及時表達了對孩子的關懷,會讓孩子覺得溫暖,孩子的情緒自然也會得到轉化,思考也會隨著恢復理性。

隨著時間的積累,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系,也會變得更加親密;當你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更信任你、喜歡你,也更愿意向你敞開心扉,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也會更加愿意和你分享和商量。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