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向我訴苦,她兒子聽不了一點嚴重的話,只要語氣加重一點,眼淚就開始在眼睛里打轉了,最讓同事生氣的是,孩子是個男生,怎麼會像「林黛玉」一樣呢,真是為他的將來發愁,要是長大后還這樣,那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們聊一聊孩子「玻璃心」的問題,這種行為會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為什麼會哭泣?
第一、哭是一種情緒上的表現,也是一種先天的性格氣質
氣質是人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是一種心理特征,從而用行為表現出來。心理氣質是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人們所表現的所有行為都和氣質有關,這是著名哲學家艾利艾利克斯提出來在很多領域運用的。
第二、后天的影響也會導致孩子的情緒發生變化
除了先天的氣質之外,后天的影響也會導致孩子出現「玻璃心」我們在生活中總結了一些父母的行為,比如說孩子說什麼都會答應、過于寵溺、降低孩子的自信等,這些都是導致結果的原因。
三種方法讓孩子擺脫「玻璃心」:
第一、培養孩子的鈍感力
鈍感力是指孩子在困難中的忍受程度,知道挫折但是勇于面對。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會很快忘掉不開心不愉快的事情,從而重新樹立自信,就算失敗的次數再多,他們也會找到排解郁悶的方法。如果能夠讓孩子養成這樣的能力,那麼會對孩子的未來很有幫助。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呢?首先,了解孩子的性格是什麼氣質,如果比較敏感,那麼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措辭,不能出現嚴厲的語氣。經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做游戲,把孩子的情緒從內心轉移到外界,游戲失敗了也沒有關系,教導孩子在乎過程,不要太在意結果。
第二、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信,首先不能做的就是打壓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表揚。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毫不吝嗇地表達出自己的夸獎,比如說,孩子你真棒,孩子你是最聰明的。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更要激勵孩子,使他直面挫折。
第三、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
如果孩子能夠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 ,那麼他的情緒就會更加穩定,遇到困難知道如何去應對,而不是總想著逃避。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身邊的孩子,越是被家人保護,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越弱,遇到問題只會哭泣。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孩子在三歲之前一定要學習自理。
如果孩子的年齡更大,那麼可以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讓孩子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不能被動接受,而是要學會自己去支配時間。如果沒有上學,家長可以準備一些繪畫工具或運動器材,邀請其他孩子來家里玩耍。
近幾年,人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經濟越發達,需求就越多,對于「玻璃心」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發展,把孩子的錯誤情緒及時糾正過來,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行為習慣就很難改變了。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更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如果用大人的想法來推測孩子的行為,這就大錯特錯了,孩子在沒有完整的語言體系之前,會有肢體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更會用夸張的行為來提醒父母。
作為父母,孩子的基本需求必須要滿足,比如孩子餓了需要吃東西,有些家長就會認為,還沒有到吃飯的時間,所以寧愿讓孩子餓著也不愿讓孩子吃飯,這種想法就屬于比較古板了。我們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增加一些食物,以防孩子過于饑餓。
最后,家長是孩子堅實的后盾,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地進行幫助,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究。對于孩子的暖心舉動,家長也要給予回應,不能當作視而不見,否則就會造成孩子「玻璃心」。愛是相互的,父母疼愛孩子,孩子也會疼愛父母。
孩子的行為和性格是迷霧中行駛的海船,沒有指明的燈塔,只能在海里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