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轉眼間就要到了,很多家長又在為孩子備考而焦慮了。
其實家長們焦慮的或許不是孩子準備考試這件事本身,而是平時在輔導、監督孩子複習的過程中,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緊不慢的學習態度,為他們能否考出好成績感到憂慮和不自信。
而孩子磨蹭的毛病又並非一日養成的,大多數家庭每天都會上演家長催促到崩潰,孩子卻慢條斯理的場景,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 也許自己對待孩子磨蹭的方式就用錯了。
若想改掉孩子磨蹭的毛病,必須科學「治病」,要避開一個心理誤區,同時學會運用兩個科學技巧。
爸爸媽媽越是催促孩子,孩子好似中了魔法,動作就越來越慢,態度似乎也越來越消極,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不是孩子沒聽懂爸爸媽媽的意思, 而是你的催促讓孩子產生了超限效應。
安妮塔·蘭弗洛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喜劇演員,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當然也不例外地被孩子的磨蹭毛病氣到無言以對,最後靈感突發,寫出了一首《媽媽之歌》。
她將每天早上對孩子催促的話全部寫進歌裡,起床、刷牙、穿衣、出門……事無巨細地重複著、催促著,可她的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慢了。
馬克吐溫的經歷或許可以解釋這件事, 催得多了會適得其反。
馬克吐溫曾聽一位牧師演講,內容十分精彩,他決定慷慨解囊為其捐款,可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地決定只捐原計劃數額的一部分,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決定取消捐款計畫了。
這就是超限效應,簡單來說是指由于某件事或某些話 對人的反復刺激過多、過于強烈,讓人產生了逆反心理。
孩子們如果被父母反復催促,當然也會產生超限效應。
除此之外,還有些孩子在父母每天的催促中已經形成習慣,認為不用著急,反正有人在幫我看著時間、掌握節奏,這種依賴心理也可能導致孩子做事越來越拖遝,陷入到下圖的惡性循環中。
很多孩子做事慢、做作業有拖延症,其實並不是他們不著急,而是不知道該從何做起。還有的孩子明明開始做了一件事情,卻因為 對自己要完成的任務沒有階段性和總體概念,導致他們做起事來無法掌控節奏。
比如做家庭作業的時候,有的孩子東看看西瞅瞅,先翻開兩頁數學作業,又打開一張英語試卷,但就是不下筆。
這是因為孩子 覺得作業又多又難,畏難情緒阻礙了事物的進展。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就需要定位速效試驗來幫忙。
心理學家曾對學生做過一個分組實驗,將學生們分為三組,目標都是到達某一地點。
不過第一組學生不知道目標地點在哪裡,只是漫無目的地走,剛走沒多久學生就開始抱怨並且感到迷茫,最後大家完全失去了完成任務的動力。
第二組學生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但途中沒有參照標誌,走了一段後大家不知道進展如何,部分學生開始傳遞不願繼續的不良情緒,影響了團隊的士氣。
第三組學生知道目的地在哪裡, 每走一段路就會有標識告訴大家還剩多少路程,這讓學生感到了完成目標的成就感和接下來繼續努力的動力和方向,很快大家便相互鼓勵、完成了任務。
家長可以試試用這一方法來治治孩子做事磨蹭沒有時間概念的毛病,比如做作業這件事,讓孩子根據難易程度把學科排出順序,最後由易到難逐個進行。
這些做法都可以讓孩子先易後難地開始做某件事,並且體會到階段性的成就感,對後續事情的推進將起到助推作用。
一位爸爸送女兒上學,無論如何提醒孩子馬上就要遲到了,孩子都無動于衷,仍然在大街上踱步。
最後這位爸爸也放開了,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跟著乾著急也沒用,于是放慢了速度,並拿出手機對女兒拍視訊,還自配旁白:遇到孩子磨蹭千萬別催促別生氣。
此時女兒感覺到大事不好, 化身風一樣的女子飛跑進校門,結果還是由于之前耽誤時間太長而遲到了。
她請求爸爸幫忙讓門衛叔叔開門,但被拒絕了:自己磨蹭遲到的後果要自己承受。
最後孩子哭著進了校園,我想從此以後她都不會再遲到了。
是的,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根本,就是讓他意識到這樣不對,最佳的方法當然是 直接體驗和承擔後果。
自然後果法由盧梭提出,如果你除了催促不知道該怎麼做,就試試這個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