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哪個質量關聯最大?
我想,答案應該是自信。
因為只有自信的人,站在人生舞台上,才不會怯場和退縮。也只有自信的人,面對機遇時,敢于挑戰并且迎難而上。
我們養育孩子,肯定也希望他自信滿滿、不畏艱難。這樣,將來他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發言演講鎮定自若,處理事務不慌不忙。
只是,我們去觀察身邊的孩子,真正能稱之為自信的,卻很少。我經常聽到父母說,我家孩子就是膽子太小了;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自信;我家孩子總把「不敢」掛在嘴邊......
除了有些孩子天生性格羞怯外,很多時候,一個孩子不自信,是跟我們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更確切地說,是跟我們的說話方式有關。
我經常聽到身邊有些父母自嘲,說自己對孩子哪都好,就是嘴巴不好,愛說傷人的話。
你以為,只要有豆腐心,哪怕是「刀子嘴」,也不會帶給孩子實質的傷害。但其實,爸媽一句話,卻可以讓孩子自卑30年,甚至這種自卑,會在性格上打上永久的烙印。
《性格的陷阱》一書,介紹了我們常見的一種性格缺陷——自我缺陷。
這種性格缺陷,最大的特點就是,當一個人暴露自己的缺點時,會感覺特別羞恥。而為了避免這種羞恥感,他會極力掩飾、隱藏,甚至面對社交或者學業工作,會下意識選擇逃避。
這種表現,就是自卑。
如果孩子有以下這樣的情況,那說明,他很可能有一定的自我缺陷性格:
●總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比,并且覺得自己不夠好,愛嫉妒別人
有些孩子嫉妒心特別強,因為在他的眼里,只關注到了自己的缺點。而且,他會拿缺點進行自我攻擊,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
當別人在他不擅長的方面表現優秀時,他就會難過,甚至在內心貶低、嫉妒對方。
●愛自我貶低
有自我缺陷的孩子,為了不讓別人指出他的缺點,他會先進行自我貶低。比如說「我就是太笨了」「我怎麼這麼沒用」「我就是做不好、辦不到」。
因為有了這樣合理的借口,他就可以避免別人帶來的攻擊。
●無法接納合理的批評,并且充滿防御性或敵意
有位朋友跟我說,我家孩子太倔了,跟頭驢一樣。我問她怎麼個倔法。
她回答說,不管你說什麼,哪怕是善意的提醒,他也要頂嘴,那意思就是表明「不是我的錯,我沒有任何問題」。孩子就像塊鋼板,不管你說什麼他都刀槍不入。
自卑的孩子,他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就是你能直接看出來,他膽怯、不自信。還有一種表現就是,為了掩飾自己自卑的性格,他會做出完全相反的舉動來,對外界所有的批評聲他一律頂回去,以此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自我缺陷感,這種性格比較常見,或者說,大部分人身上,或多或少會有一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就跟父母的「刀子嘴」有關了。
有一個自我缺陷感、不自信的孩子,就必定有一個愛否定、貶損、苛責的養育者。
如果父母愛說以下這樣的話,那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自我缺陷性格,容易自卑。
●「你怎麼總是做不好、做不對?」
我們總喜歡盯著孩子的錯處,并且進行批評指責,希望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產生羞愧感,從而改正。
但當我們不停地指責孩子缺點時,他就會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從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你太令我失望了」
父母的失望,能激起孩子的斗志。但表達太多的失望,可能會讓孩子自我懷疑,并且容易放棄。
●「你真沒用」
孩子只要做不好,我們就說他「你真沒用」、「你長大能有什麼用」。這樣的話聽多了,孩子就真的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將來長大也不會做成什麼事。
●「誰誰誰就是比你強」
這句話,可能是父母講得比較多的。我們很喜歡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因為一比輸了,就能激發孩子的羞恥感,知恥而后勇。
但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會有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他會把父母的看法變成自己的看法,并且不停地責怪自己,讓這些批評、否定的聲音,不停地在腦海里響起。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可能只是在學業、社交方面會有困惑。但當長大了,他會發現,這種缺陷感,會嚴重困擾他的工作和生活。
①工作方面:
●不敢當眾發表意見
因為發言極度緊張,當需要當著同事的面做報告、解說時,他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而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寧愿默默無聞。即便有機遇,他也不敢抓住,從而過得庸碌。
●面對成功很焦慮,害怕自己無法保持成功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明明有能力,明明很成功,但他們就是特別焦慮。
焦慮啥?
覺得自己的成功是僥幸;害怕自己下次不能再成功;害怕保不住自己已經得到的。
因為對不夠自信,所以他不斷地懷疑、否定自己,一直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
②婚戀關系:
除了工作,自我缺陷感,還會影響孩子將來在婚戀配偶的選擇上。
●容忍戀人肢體或情感傷害
網絡上很流行一個詞,那就是「PUA」。
我們會很疑惑,明明那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面對另一半總是打擊、貶低、傷害的行為,TA還不離開,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呢?
這是因為,被貶損、挑剔、否定,這樣的感覺,會讓有自我缺陷的人覺得熟悉,再現了童年的環境。
這樣的環境,讓他有安全感。而且,自我缺陷性格的人會覺得,我就是這樣差勁,別人的苛責和批評是對的,這些是我應該承受的。
你可能會說,當孩子做不好、做不對的時候,我們就不能指出來了嗎?那孩子怎麼會改正呢?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認為,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我很是認同這句話。只有當孩子感覺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有責任心的時候,他才能發揮潛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優秀。
所以說,好的父母,嘴上都會有條「拉鏈」
。那我們可以怎樣關閉「刀子嘴」的同時,又讓孩子有所轉變呢?《親子溝通密碼》一書指出,我們與孩子溝通時,需要「清零刻板印象」。書中講了一個小故事。
一位媽媽來咨詢作者鄒璐,說自家老大總是欺負老二,不僅如此,還喜歡罵人、沒禮貌、倔強等等。在這位媽媽的口中,老大似乎一無是處。
鄒璐跟媽媽說,請你找出老大欺負弟弟的反義詞。
媽媽回答,愛護弟弟。
鄒璐又要求媽媽回想老大愛護弟弟的畫面。
經過一番思考,媽媽例舉了不少事情。說到最后,媽媽惱怒地嘆了口氣,明明老大非常好啊,也很有責任心有愛心,為什麼這些我都看不到,反而只盯著他沒做好的部分呢?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如果我們只是批評、否定孩子,他不會發展出自信、果敢、有責任等美好的質量,但鼓勵卻可以!
當我們與孩子溝通時,不妨也用這種「清零刻板印象」的方式,消除我們對孩子的刻板看法,而是找到他做得好的部分,指出來,鼓勵他、肯定他。
比如當孩子做不好,我們想要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沒用」
時,不妨按下暫停鍵,回想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并且把這件事說出來,告訴他,你這次只是失誤,媽媽相信你,以后還能像以前那樣做好,甚至做得更好。當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我們忍不住想要比較時,不妨清零刻板印象。想想孩子比別人好的地方,并且告訴他,你也有很多優點,媽媽相信你,你會超越自己,變得更優秀。
當孩子沒達到你的期望,你感覺失望時,不妨找找失望的反義詞,想想孩子令你滿意的時候,并且告訴他,媽媽相信,你會是我的驕傲。
只有這樣肯定、鼓勵孩子,他才能茁壯、健康成長,將來才能有高價值、高度自信,也才能更成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