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二胎的家庭越來越多,凡是生了二胎的家庭,都整日沉浸在兩個寶寶的幸福和快樂之中。對于已經有二胎的家庭,或許沒有太多顧慮,但對于那些打算生二胎的人而言,卻顧慮重重。
據那些想要生二胎的人反應,打算生二胎的人一般有兩種心理:
第一種,是父母對「兒女雙全」模式的期待,在生了一胎后,有兒子的羨慕別人有女兒的好處,有女兒羨慕別人有兒子的好處,然后他們就會想,如果既能有兒子又能有女兒,那豈不是完美的組合。
兒女雙全的家庭一定幸福嗎?過來人:這種家庭最容易出現利益糾紛。
第二種是為一胎的考慮,有些家長們生二胎其實是為第一胎寶寶著想的,尤其是那些70后,80后的二胎父母,有更高的資本和實力去養兩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他們童年的家庭就是大家庭的模式,人越多越熱鬧,人多在一起就幸福。
所以,這種家庭觀念,會讓他們覺得,老大一個人成長太孤單,如果給他生一個玩伴的話,彼此會更加幸福,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朝一日離開,兩人還能相互照應。
家長們可能覺得,只有兒女雙全,才能避免人生的遺憾,這樣一來,他們就沒法站在第一個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是否真的愿意去擁有一個弟弟或者妹妹呢?
其實,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很多孩子并不想要弟弟妹妹,甚至還有熊孩子以自盡為威脅的,或者悄悄地報復弟弟妹妹們的,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老大通常會對突如其來的弟弟妹妹產生敵意,覺得對方剝奪了父母給自己的愛。
這樣一來,如果父母強行給孩子生下弟弟妹妹,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態度往往會發生巨大轉變,比如,前期非常痛恨弟弟妹妹,但是到了后期又非常的疼愛弟弟妹妹,父母會感到欣慰,但其實,這并不代表著他們真正接納了弟弟妹妹。
我們把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反向形成,反向形成是指:人會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沖動轉化為意識中的相反行為。
愛恨通常是相互轉換的,在老大的潛意識里,會有「殺死」弟弟妹妹的沖動,但是,這樣的欲望是不能被世俗道德和父母接受準許的,所以就會以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表現出來:特別喜歡妹妹或弟弟,這種態度的轉變,也是獲得父母認可的方式。
但是,兄妹或姐弟的相處方式,歸根到底是壓抑的,不是發自本心的,而是為了配合父母「兒女雙全」的幸福愿望才被迫完成的。
如果是被迫的,那遲早有一天會暴露出最真實的樣子。
芳芳就有一個小四歲的弟弟,作為老大中的過來人,芳芳表示,長大后和弟弟聯系并不多。
小的時候,姐弟之間的感情也不錯,經常玩在一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彼此男女有別,也沒有什麼私密話題可聊,等到讀大學和出生社會后,除了過節,周末在一起吃飯,或者遇到什麼重大事項,才會一起坐下來,認真溝通一下,其余時間都是各過各的,尤其是各自組建了家庭后,平時沒事基本不聯系。
像芳芳這種姐弟模式是最常見的。
如果在弟弟出生前,就沒有和姐姐溝通好 那麼,彼此之間肯定存在情感危機,只不過姐姐因為反向形成壓抑住了對弟弟的憤怒而已。
童年無憂無慮,或許可以維持表面的和諧。
但是隨著弟弟的長大,矛盾就會激化,男孩始終要娶妻生子,父母一輩子存的錢也只夠買一套車和房,這些經濟資源不得不向男孩傾斜,這種做法肯定會讓女孩感到更加憤怒和不公。
所以,這樣家庭模式壓力通常是最大的,從出生起便是,因為物質上的虧欠,父母想在情感上補償女孩,卻讓男孩兒誤以為爸媽不愛自己,而女方也是同樣的想法,畢竟在金錢利益面前,才最彰顯一個人的本能,父母本身也有愧疚。
對他們而言,怎麼做都不可能讓雙方滿意,最終導致姐弟倆像陌生人一樣。其實,比起兒女雙全,兩個男孩或兩個女孩的模式或許會更好。
就拿兩個兒子來說,兩個男孩雖然會給父母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但起碼父母可以平等對待,兩個兒子得到的家庭資源是相當的。
這樣一來,兩人各自需要打拼一部分,又能得到父母的一部分支持,長大后也會很幸福,父母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兩個男孩兒將來也會共同承擔家里的風雨,兩個女孩的家庭,通常是比較幸福的。
兩姐妹通常相依為命,就像好閨蜜·樣,長大后會膩在一起,親密無間,因為彼此之間從來不會夾雜著太多利益,父母將來更不用負擔他們的彩禮。
只不過將來兩個女孩遠嫁,會給父母造成一定的壓力,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心肝寶貝,一下子就離開了自己。
無論是哪種模式,一家四口都要相處和諧才能夠幸福,所以彼此之間都應該平等,每個人的想法都很重要,不能因為其中一員是小孩子,就忽視掉對方的想法,這樣只會給整個家庭模式造成更大的隱患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