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給予孩子生命的人也是引導他認識世界的人,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與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作為父母都想盡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生活,讓他們快樂成長,可是因為忙于事業為生活,忽略了孩子成長,忽視了教育,最終會得不償失。
也許孩子享受著你拼盡全力賺來的物質生活,卻不懂感恩,對父母不尊重。也許你用大把的金錢培養他讀書,最終卻換來他厭學、無所事事。
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父母的事業不管有多成功,子女教育缺失都是最大的失敗,將無法彌補。教育孩子的路上,這7件事無人能替代父母!
1、高質量的陪伴
年幼的孩子正是依賴父母享受父母愛的階段,如果少了陪伴,他得到再優質的教育享受再好的物質生活,內心都孤單。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得到的是老人的溺愛,變得自私自利不會尊重關心他人也是必然。
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學會愛與尊重,在陪伴中才能培養他生活和學習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貪玩是孩子的本能,再優秀也有存在惰性的時候。從小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是對他終生有益的習慣。儘管起初每天督促做作業,他也未必能順利按要求做,但在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下,自覺性總會形成,而放手不管他只能偷懶,是無論如何也不會主動自覺。
3、做孩子的榜樣
俞敏洪曾經說:孩子是父母的影本,那麼作為父母就應該做一版最優秀的原件,通過家庭這台影印機,培養出更優秀的影本。
想讓孩子成為愛學習的人,父母就要不斷提升自己,創造家庭學習氛圍。想讓孩子品行優良,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榜樣。
4、重視教育,親力親為
重視教育的家長會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善于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差距顯而易見。一位年近50的阿姨是上海交大的宿管,十多年的時間她一直重視孩子的學習,陪伴學習,孩子學習時自己也在看書,最後兒子被復旦大學錄取,阿姨考上了廣西大學。
孩子之間智力不相上下,只要家長足夠重視,親力親為就是勝過他人的優勢。
5、培養習慣
好的習慣猶如建築的基石,只有基石堅固,建築才不可動搖。孩子也一樣,從小培養學習、生活的好習慣,才能保證學習的結果,保證形成良好的品行。只要求成績不注重習慣,孩子找不到通往成績的捷徑,自然不會有滿意的結果。
6、正確的教育方法
央視一部有關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紀錄片名為《鏡子》,其中一個男孩子名叫澤清14歲,本來是上國中二年級,然而他輟學在家每天沉浸在網路上下軍棋。澤清的媽媽是醫務工作者,爸爸工作在事業單位,姥姥姥爺都是教授。
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所成就,按說生在這樣的家庭,澤清受到的是最好的教育,而卻成為「問題孩子」。在家裡他沉浸玩軍棋時,不允許任何人打擾,就連媽媽去送飯也會被罵一頓甚至還會動手。
面對鏡頭他說,家長給的壓力太大,並且經常傳遞給他家裡窮,只有好好上學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賺錢。他說平時生活中,不管有任何爭執最終都是媽媽正確,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媽媽都會用暴力。
事業成功的人未必是合格
父母,孩子是獨立個體需要自尊,需要自主,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關注而不是控制。
7、教和育結合
董卿曾經說過:在孩子需要教育的時期,父母卻因為忙事業忽略管教孩子,你一輩子辛苦掙來的錢在將來都不夠他一年敗的。
給孩子提供物質,也要注意心理教育,注意投資知識教育,也要注重品行教育。教和育結合,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有才有德的人,才是社會需要的人。
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機會只有一次,錯過就追悔莫及,這個機會面前父母怎樣的投入就會得到怎樣的回報。在本該陪伴教育的階段,父母放手不管自己忙事業,最終事業成功了,孩子毀了,無論怎樣也沒法再彌補。優秀的孩子離不開重視陪伴、重視教育的家長,教育好孩子才是父母一生最成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