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放學,「高層次」的父母每次都會問孩子「這5句話」,孩子會更出色
2022/04/23

別把孩子引導成受害者!

孩子有沒有受到「欺負」,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 如果家長總是忍不住的問:「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嗎?」「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孩子就會奮力回顧這一天誰欺負過他,自己什麼時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喚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孩子每天都會像完成作業一樣向家長敘述這一天里的不愉快經歷。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尋找那些可能會「欺負」自己的人,孩子恐懼和害怕的目光,就會激起別的孩子產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一旦造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名 「受害者」,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僅不愿意再去幼兒園,甚至可能出現社交恐懼、行為退縮等后果,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后果。

孩子「打架」沒那麼可怕!

兒童之所以被稱為兒童,是因為他們不成熟,不成熟會帶來很多我們成人不可理解的行為。我們可能將這些行為看成問題,如兒童的交往,當一方語言成熟度不夠表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跟別人的沖突時,他們就會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 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認知他人、認識自己行為后果的機會!這是孩子發展中的自然現象。當這種自然現象發生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很關鍵!

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喚醒孩子去發現對成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對成長沒有價值的事情。

接孩子時的問題對比 中國父母接孩子回家時的常見提問: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

2、你今天學什麼了?

3、有人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國外父母接孩子回家時的常見提問:

1、你今天快樂嗎?

2、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嗎?

3、你有什麼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導著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問什麼話其實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觀,會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導。

當我們比較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時,孩子也會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過程、物質環境、學習成果等,這無可厚非,但是可能會讓孩子忽視了自己內心情緒情感的變化、興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讓孩子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感觸,并且會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和期待。

家長試試這些問題

今天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開不開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麼好玩的游戲?

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哪些優點?

給媽媽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樂觀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關注我們值得關注的事情,我們才能快樂。孩子頭腦中總是帶著對上學的美好,孩子自然喜愛上學。

除此之外,放學接孩子的細節也很重要

不要帶著玩具、零食、飲料等接孩子放學,更不要一把接過孩子的小書包。因為老師千方百計在幼兒園讓孩子變小大人,一出校門就變回了「小寶寶」,老師的苦心功虧一簣。看到孩子不要忘記來個擁抱,擁抱不僅會讓孩子忘記了所有不愉快,還能讓孩子知道,雖然跟媽媽分開了一天,但是媽媽還是很愛我的。

爸媽每周至少親自接一次孩子放學

對孩子來說,爸媽始終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時是老人接送的,請每周爸爸或媽媽最好親自接送一次。因為這樣的舉動看似不足為道,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爸媽平時忙,所以大多數都是阿嬤接送,但爸媽只要有時間,總會來接我!這樣的舉動,對孩子來說就是關注,就是愛。

朋友圈里有個媽媽最近記錄了她偶爾的一次接孩子放學的情形:當孩子看到門外的我的時候,眼里放出異樣的光彩,抬起頭自豪地跟老師說:「你看,媽媽今天來接我!」走出門口見到熟悉的小同學,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也是媽媽來接我放學了……」那種喜悅和滿足感讓這個當媽的百感交集。她開始質疑自己是否是一個盡責的媽。

如果孩子說不想上學怎麼辦?

首先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一般來說剛上幼兒園或放假很長時間后上學,孩子都會抗拒上學,這跟孩子的分離焦慮有關。

這種情況下,爸媽不要訓斥打罵,可以說媽媽知道我們家寶貝不想上學,媽媽小時候也曾經不想上學,但每一個人都要上學,就像媽媽一定要上班一樣,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呀。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一種責任。但如果孩子實在是不想上,可以適當當孩子休息一下,調整情緒后再上。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