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給孩子講道理卻沒有效果?試試「邊門效應」,孩子或許會好好配合
2022/07/01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自己拼命和孩子講道理,但孩子就是不聽的情況,所以非常崩潰。

朋友曉云最近就為此感到煩惱,她家小孩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總是喜歡亂丟玩具,不僅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而且還喜歡往人身上丟。

但因為曉云一直秉持著「不打孩子」的原則,所以即使非常生氣,也會努力克制著自己,轉而不停地和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通過她的道理,停止現在的行為。

可孩子并不領情,依舊亂丟玩具,甚至變本加厲起來,只要看到家里來人了,就會把玩具朝人身上丟,最后曉云實在是忍不下去了,于是動手打了孩子。

想必這樣的畫面,在很多家庭都有出現,家長舍不得對孩子動手,所以會各種和孩子講道理,但最后給孩子逼急了,于是就打了孩子。

因此有很多家長感到非常困惑,現在的教育專家一直倡導要給孩子講道理,可自己在給孩子講道理后,孩子根本不配合,這還怎麼講道理?那麼為什麼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不配合呢?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了解一下。

為什麼給孩子講道理卻沒有效果?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才會給他們講道理,而且沒有和孩子動手,算是非常合格的家長了,可為什麼孩子不配合自己呢?

1)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所說的意思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忽略了孩子與成人的差異性。打個比方,三十加四十五在家長眼里是非常簡單的加法,心算就能得出結果,可孩子做不到,他們甚至需要借助草稿紙,才能一步一步地推算出結果。

所以在家長眼里,有的道理雖然很簡單,但孩子并不能對其理解,他們甚至不知道家長說的意思究竟是什麼,所以他們根本沒辦法配合家長。

就比如,家長總是喜歡嘮叨自己賺錢多麼辛苦,可是孩子根本沒有賺錢打工的經歷,所以他們并不能理解家長所說的辛苦究竟是怎樣的。

所以家長想要孩子理解自己說的道理,不妨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所說的道理,孩子是否能夠理解。

2)不停地講道理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談到:很多家長的嘮叨,其實會給孩子在無形中帶來壓力。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少走彎路,這樣能少吃一些虧,所以他們會不停地給孩子說道理,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

但時間久了后,孩子就會因為家長的這些嘮叨產生壓力,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做不到父母口中的樣子,所以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讓家長感到滿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逐漸產生抵觸情緒,他們對于父母的要求可能會有意識地去回避,不愿承受父母帶給自己的壓力,所以家長會覺得孩子怎麼說都不聽,非常不配合自己。

3)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準則

每個孩子在出生后,就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思想,他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會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但是很多家長并不能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并不會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因此就容易產生矛盾。

就拿筆者自己來說,筆者父母一直意識不到這一點,所以總是把他們的想法強加給筆者,并且強迫性地要求筆者,從而產生了許多矛盾。

即使筆者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與父母的關系依舊很差,因為父母并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甚至現在還會讓筆者按他們的要求行事。

什麼是邊門效應?

作為家長,想要孩子聽自己的話,也是為了孩子好,但如果選錯了方法,那麼孩子的不配合就會越發明顯。

所以家長可以嘗試利用邊門效應教育孩子,因為這個方式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也能避免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為什麼邊門效應可以起到這麼好的效果?因為「邊門效應」并不是直接影響孩子,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孩子在這種影響下,也就更容易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要求,而且不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邊門效應」非常適合怎麼講道理都不聽的孩子。

畢竟在這種效應下,孩子并不會感受到家長的目的,所以他們也不會感受到家長帶給自己的壓力。

家長如何利用「邊門效應」教育孩子?

邊門效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既然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那麼家長就可以利用該效應,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

◎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錯誤帶來的后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存在這樣的誤區,他們因為非常心疼孩子,所以不愿意讓孩子吃虧,生怕孩子會遭受打擊。

但是筆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并不認同這一觀點,因為在邊門效應的影響下,適當地讓孩子去承擔自己錯誤帶來的后果,往往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與記住。

就比如,筆者的孩子非常喜歡在小區健身器材的地方玩,但因為孩子個子并不高,而且年齡并不是很大,所以有些項目并不適合。

可是孩子非常的好,而且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無論筆者怎麼說,都要玩那些并不適合自己的項目。

后來筆者就想了個辦法,孩子只要提出想玩,就答應孩子,并不會對孩子阻攔,同時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在旁邊看著他。

于是那一次,孩子因為沒有筆者的幫助,所以根本沒有好的體驗,因為個子不夠高,所以連站在上面都非常困難。后來在帶孩子去玩的時候,孩子也不會再嚷嚷著想要玩那些不適合自己的器材了,而是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

所以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如果和孩子各種講道理,但孩子總是不聽、不配合,那麼不妨適當地放手。因為錯誤帶來的后果,能讓他們非常深刻地記住問題,從而不再犯這些問題。

◎在生活中,利用實際情景教育孩子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對于孩子的管教,最好在一個積極、良好的氛圍當中,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比較正向的影響,不會因為暴力或責罵而受到傷害。

所以很多家長在糾結孩子如何聽話,如何管教的時候,不妨利用現實中的一些實際情景去教育,這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

因為家長給孩子各種講道理,孩子聽不進去,而且還會覺得家長給了自己很多壓迫感,所以家長不妨放棄嘮叨,轉而利用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事情對孩子進行教育。

就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在晚間看一些社會新聞,那麼在看新聞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通過播放的內容,與孩子進行探討,與孩子交換彼此的想法和意見。

那麼通過這種方式,并不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在給自己上思想教育課,反而能讓孩子在這種旁敲側擊之下,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洗腦,這遠比不停地給孩子講道理要好,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更好一些。

◎父母利用自己的行為引導孩子

很多家長其實會忽略這一點,但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與家長在一起的時間,遠超他們與其他人在一起的時間,所以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下影響孩子。

所以與其糾結自家教育孩子,但孩子總是不聽自己的,那麼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是否到位。

還是拿筆者自己來舉例,筆者家的小孩非常不喜歡吃綠葉蔬菜,每次讓他吃個綠葉蔬菜,就如同要了他的命一樣。

后來筆者也就不再強迫要求孩子,但是卻和家里的每一個成員商量好,每一頓飯大家都搶著吃蔬菜,營造出蔬菜非常好吃的樣子。

這一招果然非常好使,孩子在看到了家里人搶著吃蔬菜的行為后,也嘗試性地吃起了蔬菜,甚至變成了搶得最歡的那個,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主動夾很多蔬菜到碗里,生怕待會沒有了。

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如果總是說教都不好使,不妨試試筆者這一招,直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影響他們,而且效果也會非常好。

家長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如果使用一種教育方式不好使,那麼不妨換換其他教育方式,因為這也許就能起到非常不錯的效果。

那麼像「邊門效應」的教育方式,家長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運用到現實的教育當中,這遠比對孩子直接打罵或喋喋不休的嘮叨要好。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家長也要看孩子的實際反應進行,因為并不是每種教育方式都適合孩子的,難免存在水土不服或不管用的情況發生。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