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出去旅行的孩子,長大後「這3方面」會比同齡人更優秀
2022/01/15

多帶孩子去見識花草的多樣,天地的寬廣,人間的美好吧!

孩子每一次出去玩的經歷,都是無法替代的。

這幾天,孩子們陸陸續續地放了寒假。

下午,社區群裡的媽媽們,關于寒假要帶孩子去哪裡玩討論得熱火朝天:

不少媽媽已經早早做好了出行計畫,打算假期帶孩子出去玩玩。

不過,也有媽媽持懷疑的態度:

認為孩子還小,反正去哪玩也記不住,何必折騰呢?又累又浪費錢。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小就經常旅行的孩子 大腦會發生神奇變化

說實話,帶孩子出去旅行,面臨的不可預見性問題確實很多:

要提前準備很多東西,還要面臨旅途中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

父母要邊玩邊照顧孩子,一天下來累的要命;

同時還要擔心孩子會不會水土不服,身體不舒服......

但其實,從小帶孩子去旅行,是一種積極且很有意義的教育方法。

著名腦科學家大衛·伊格曼曾指出:

大腦中的神經元並非無限量供應,隨著孩子的成長,神經元連接而成的突觸一直在被修剪,這些修剪正是大腦根據外界環境的刺激來進行的。

由此可見,生長環境對大腦發育的重要性,良好的環境可以提供給大腦豐富的刺激,幫助大腦突觸不停地修建和塑造,其中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

而大自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嶄新的環境。

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花鳥魚蟲之奇。

大腦會把這些從外界傳來的感官信號一一賦予意義,比如給海水賦予鹹味,天空賦予色彩,花朵賦予香氣。

所以,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旅行的意義不在于孩子是否記得他看過的風景,而是在于啟動、塑造大腦,讓他去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變得更靈活、更聰明。

兒童心理治療師瑪格特博士也曾指出:

「豐富的環境提供了新奇的經歷,能讓孩子增強社交、體能、認知和感官互動方面的能力。

在新奇的環境中可以促進孩子額前葉(相當于大腦的CEO)基因活躍表達,繼而也與兒童的高智商有關,有助于增強壓力調節、注意力、專注、良好計畫和學習能力等執行力,並改善身心健康。

別再覺得帶孩子旅行什麼也記不住了,也別再覺得帶孩子出門折騰、麻煩了;

那些從小就經常出遊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正在悄悄發生著驚人的變化——會越來越「聰明」。

優秀的孩子,都是「浪」出來的

看過《最強大腦》的人一定對「鬼才之眼」王昱珩不陌生。

他畢業于清華美院,大學聯考清華設計專業第一,專業成績高出第二名40分,才華和實力並存,是個不折不扣的全能學霸。

其實,王昱珩小時候就經常跟著父母到處旅行,他很少死讀書,特別喜歡與花草魚蟲作伴。

如今,他有了女兒,也是一有時間就帶著女兒到處「浪」,去海洋館觀察水母,和白暨豚嬉戲……

他的女兒一個學期基本有一半的時間不在學校,跟著他到處去旅行,還沒有把功課落下,基本保持全班前五名的成績,對閱讀和運動也特別熱愛。

他認為,孩子的世界裡不應該充斥著課本、成績、應該是生機盎然、多姿多彩的。

世界很大很豐富,見識多了她才會寵辱不驚。

是啊,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從小「浪」出來的。

1.獨立

去年暑假,我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戶外夏令營。

在那裡,我對一個7、8歲的男孩印象特別深刻。

別的孩子還扭扭捏捏抓著大人的手,他已經背著登山包,一邊看地圖一邊帶著大家找路了。

爬山徒步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他比大人們還沉著冷靜,快速地分析情況,找到了解決方法;

最後在山頂紮賬篷時也沒有求助父母,而是帶領著小夥伴們一起,齊心協力第一個完成了任務。

回去的路上,我和這個小男孩的父母聊天,才得知這對父母常常帶孩子去祖國各地旅行,翻過皚皚的雪山,也穿過蒼茫的草原。

而且,每次出行他們都有意識讓孩子自己拿行李,買單付錢,解決旅途中的各種問題。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獨立,不管走到哪裡,適應性都特別強。

2.自信

我身邊有2個同事,孩子都是剛上小學。

一個同事很少帶孩子出去旅行,覺得又貴又折騰,有那錢還不如多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

另一個同事則每逢週末放假都帶著孩子出去「浪」,經常能看到她帶著孩子打卡某個景點、和小動物合影,在海邊吃烤魚的朋友圈。

有次聚會見過她們二人的孩子,真的差別明顯。

一個內向靦腆,沉默寡言;一個自信大方,侃侃而談...

其實,經常出去「浪」的孩子,時常接受新鮮事物,對這個世界有更深的見解和感觸,所以,他們性格往往更自信大膽,遇到事情也更從容無畏。

3.眼界寬廣

小男孩辛巴從小就跟著父母走南闖北,滿世界遊玩。

一歲半他就跟隨父母去了新疆額爾齊斯河,看天鵝、看駱駝、看胡楊樹。

他曾在柬埔寨坐著熱氣球馳騁在天地之間,俯瞰一望無垠的大地。

也曾在亞馬遜森林裡,跟著當地居民釣食人魚吃。

還在父親的不斷鼓勵下挑戰自己,登上了高達5396米的哈巴雪山。

在其他孩子坐在幼稚園學知識時,辛巴學到的東西一點不比其他人少。

在卡帕多西亞坐熱氣球,是關于色彩的美術課,在路上和各國小夥伴聊天,是外語口語課,每天爬山越野,是最為豐富的體育課...

而且,種種旅行經歷讓他的視野從小就格外開闊、品格堅韌、適應能力很強,還早早種下了自己的夢想——做一名攝影師。

千萬不要給你的孩子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帶他去看高山、大海、星空、大自然吧,未來的他一定會有足夠的胸懷去容納生活。

也許,很多父母覺得,帶孩子旅行既要有時間,還要有金錢,自己沒那個資本。

其實,只要有心,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課堂,花鳥魚蟲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隨著寒假的到來,我建議父母可以按照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製作出行計畫。

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大腦成長階段不同,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0-3歲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他們主要靠體驗來感受世界,往往在玩耍中去觀察、學習;

所以,父母所選擇的目的地最好以能玩,有實際接觸為主。

比如海灘、動物園、植物園、野外郊區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當孩子玩的時候,就讓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吧,儘量不要打擾他們。

還記得我帶2歲的女兒第一次走近浩瀚的大海,她好奇地坐在沙灘上,每次浪花打過來,都會發出銀鈴般的笑聲。

記得第一次帶她看到貓熊,她舉起小手在眼睛上比了2個圓圈:耶!像爸爸!

記得她第一次吃到紅糖糍粑,她開心的手舞足蹈,軟軟地身體貼著我說:媽媽,好吃。

神奇的是,當我給現在8歲的女兒看這些舊照片時,她腦海裡竟然都有印象。

不過,避免太過折騰、舟車勞頓,建議0-3歲的寶寶儘量選擇短途旅行,出行時間也不宜過長。

3-6歲

3-6歲,孩子大腦的前額葉飛速發展,這時對大腦有效的刺激,對于孩子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極其重要。

這個時候,孩子自理能力逐漸成熟,也可以去稍遠的地方遊玩了。

我當時常帶女兒去的地方有遊樂場、農家樂、郊區爬山等,記得有一年清明婺源的油菜花開了,我還特意帶她去玩了3天。

父母可以借由去旅行的機會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

比如趕火車、去景點要準時出發、去遊樂場要排隊、和人打交道要懂禮貌等。

每次出行前,我都會讓女兒自己整理想要帶的東西,出門也是自己背包,鍛煉她的獨立性。

旅行期間可以多和孩子進行一些互動:你覺得心情怎麼樣?你對這裡的印象是什麼?接下來你想去哪裡?

像我女兒就對色彩特別敏感,才4歲就能說出:灰濛濛的玻璃、紅彤彤的柿子等描述。

3-6歲期間,對孩子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可以有效開發大腦。

6-12歲

帶6歲以上的孩子出去旅行,就不能只停留在「玩」的階段了。

這個階段,孩子們腦海中的知識體系逐漸建構、成型,並會把所見所聞深深刻在腦海裡。

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引領孩子「寓教于樂」,比如探尋古城牆的歷史、追溯昆蟲的進化史、探究大海的潮汐潮落......

出發之前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做攻略,和孩子講講有關的風土人情。

如果不太方便遠行的話,不妨參考一下這位廣州媽媽分享的週末「溜娃」經驗:

5年以來,她帶著孩子打卡了大大小小的兒童公園,有可以撒歡戲水的,可以參加親子活動的,還有的可以體驗插秧割稻的;

還有各種動物園、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參加各種知識講座、志願者活動;

戶外的話,最近的就是看社區的花草昆蟲,遠一點就去郊區爬山、騎行,在山中戲水...

她家孩子現在11歲,知識儲備特別豐富,寫作很流暢,對歷史和科學很感興趣。

其實,旅行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種,週末帶孩子去附近的小公園玩耍、或者是郊區一日遊;小長假可以去周邊自駕,看看祖國大好河山,都會讓孩子收穫滿滿,不虛此行。

根據英國家庭假日協會研究表明:

49%的受訪者最快樂的記憶是和家人一起出遊;3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仍能生動地回憶起童年的家庭假期;25%的人會利用這些記憶度過艱難時期。

孩子的童年彌足珍貴,那些在粉紅色的櫻花下嬉戲,和家人擁抱著在山頂看日出,在鄉下吃一頓美妙的大餐等經歷,會成為孩子記憶裡最溫暖的時光碎片。

那些看過的風景、走過的路,也終將烙印在孩子的身體裡,成為孩子人生不可或缺的財富,這個寒假,不妨為全家策劃一次特別的出行吧。

相信這些難忘的經歷,一定會成為孩子童年的一束光,在未來某一刻忽然綻放。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