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腦科學:真正影響孩子學習的是什麼?95%的家長都猜錯了!
2022/07/26

01

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作業做完了嗎?沒?快去學習!」

總讓孩子去學習,那學習真正是什麼呢?我們真的了解學習嗎?

按照心理學的解釋:學習是指一個人認知和行為上發生的越來越適應環境的改變。

長期來看,學習是一個人在認知和行為上的改變

假如孩子更喜歡上學和做作業了?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了,與別人的互動越來越順暢了,心情和行為越來越積極了?

如果有這一改變,那他真的學進去了。

如果不是,那麼學習的方向是錯的,真正的學習并沒有發生。

孩子學習得好,還是不好?家長不應只看成績,而看這一行為的改變。

孩子的自然成長、刻意練習,讓孩子記的單詞越來越多、錯題越來越少、計算越來越快,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孩子的學習力增強了。

我們一起記住: 所有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只不過是適應未來社會的排練和預演。

我曾經教過一個國中畢業生,學習不錯,但到了縣里的重點高中,很遺憾,學習下滑,最后只上了個一般的大學。

一時的學習成績,并不能決定今后也會這樣。 真正的學習,就是人腦和環境的互動,連接,反饋,改變。

下面有幾個觀點,分享給大家。

1.學習的本質是連接

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860億個神經細胞,但人與人的差別是,大腦中給予了什麼刺激,讓神經細胞之間建立了怎樣的連接方式。

如何學習?

溫故而知新,讓新、舊知識點建立連接,讓連接通道更舒暢,更方便檢索,提取,拓展孩子的認知結構。

沒有連接的碎片化知識,不能構成大腦中的知識體系。這就是為什麼刷手機不可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一樣。

2.學習的秘密是反饋

孩子現在學習中很大的問題是:過大的作業量和練習量,可未必多刷題成績就好了、能力就提高了。

記住,沒有反饋的練習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像一個籃球運動員,練習投籃是把眼睛蒙上的,每一次進球與否他都得不到反饋,就不知道力氣是大了還是小了,方向是偏左還是偏右了。

很多孩子做大量的作業,但是沒有及時精準的反饋,老師批改時發現錯了,就把答案改過來。

但是,錯的是同樣一道題,犯錯的點是不一樣的,可能是審題問題,可能是公式問題,也可能是計算問題。

學習其實是個閉環,若學習的反饋結果,能直達問題所在,孩子學習才有效率

02

什麼在影響孩子學習?

到底什麼正在影響孩子的學習呢?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孩子的大腦成長與情緒調節。

人的大腦各功能區不是同步生長的。主管學習的 大腦前額葉區發育最慢,而大腦的邊緣系統——情緒中樞發育迅猛。

這會意味著什麼?孩子的情緒自我識別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經常陷入情緒化,忽而很開心、很興奮,忽而又很低落、很哀傷。

如果這個時候感受到了威脅,大腦中的 杏仁核就容易被喚醒,容易出現應激反應。

學習需要大腦前額葉的參與,前額葉功能的發揮又受邊緣系統的影響特別大。

邊緣系統有一個器官叫作 海馬體,它是負責記憶的,也就是說記憶與情緒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記不住那麼多東西。

比如,孩子在用大腦前額葉做作業,分析,推理等;如果突然被批評,會讓孩子感受到威脅,出現負面情緒,進而導致負責運算推理的 大腦前額葉功能受到抑制,降低學習效率

所以, 家長在盯孩子作業時一直批評糾正孩子,表面上看是在管孩子,實際上極大降低了他的學習效率

賢爸建議,輔導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脾氣。若是管不住,那就不要管,自己干自己的事。

第二,孩子的各項關系

孩子沒進入社會,主要在學校,家庭。但他們的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乃至親子關系的影響。

根據我們的經驗,假如孩子某一段時間學習下降了,可以考察孩子的某個關系上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 師生關系。如果孩子其他學科都不錯,就是某一學科成績不好,優先關注的應該是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一個孩子如果不喜歡某一個老師,那門課程很難取得好成績。所以應該努力去改善師生關系。

其次是 同伴關系。有沒有校園霸凌,有沒有被背叛排擠、網絡暴力、早戀暗戀等。

當然 最重要的是親子關系

親子沖突,最容易導致一種結果,就是隱形攻擊。

即表面上很聽話,家長讓干什麼就干什麼,但是不這麼想,內心躺平。

既然什麼事情都是家長說了算,那麼好,你說怎樣就怎樣,我都按照你說的做,但是效果不好不要賴我。

表面上孩子還挺乖似的,其實孩子正用這種

被動的方式攻擊了父母,不滿意父母的方式。

第三,學習負面的反饋多,內在動機低

很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外在動機的增加會導致內在動機的降低。

家長和老師為學習增加了很多外在的動機,如成績和排名、各種外在獎賞,讓孩子為外在目標而學習,漸漸失去了學習本身給人帶來的快樂。

當外在獎懲無力支撐這種需要付出努力的學習行為時,就會出現厭學、輟學的現象。

心理學上有一個洛薩達線,就是維持工作和學習的積極人際互動與消極人際互動之比應該約等于3∶1。

也就是說,孩子受到1次批評的同時,受到3次以上的表揚,然而事實上,現在的學生獲得1次表揚的同時可能遭受6-12次的批評。

當學習行為帶來的更多是負性情緒體驗時,學生對學習就會越來越厭惡、逃避。

總之,知道了影響學習的原因,當孩子期末成績即將揭曉,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一句:

這一次「考不好沒關系」,我們要關注平時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改善,這才是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