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流淚」和「忍著不哭」的孩子,他們長大后,「3方面」差距太明顯
2022/12/01

千人有千面,即便是孩子,他們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性格。有些孩子比較理性,他們很少哭鬧,而是強忍著情緒;有些孩子比較感性,只要戳中淚點,就像開閘的洪水一樣怎麼都關不住。

孩子遇到事情,到底該不該哭呢?

@萱萱媽媽:即便家里是女孩,還是希望她遇到事情不要哭,不然會亂了分寸,影響接下來的判斷和行動力。若是可以,希望把女兒培養成堅強的人,將來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中立足。

@軒寶媽媽:每個人都有情緒,既然孩子想哭,那就由著他。因為這一刻,他需要的不是強忍淚水,而是毫無顧忌的發泄出來。可能男孩總是哭,會讓人覺得有些脆弱,可他們畢竟是孩子,管控情緒的能力還沒有那麼強。

@孜孜媽媽:不想讓孩子總是哭哭啼啼,還因此訓斥過幾回,讓他把眼眶里的淚水逼回去。

后來發現,孩子很長時間都悶悶不樂,整個人看起來消沉很多。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逼孩子不哭,是錯誤的。

關于孩子遇事能不能哭的問題,其實并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家長能做的就是正確引導,而不是逼迫他們不哭。更何況,孩子有哭泣的權利,即便是男孩子,也應該遇到委屈的時候盡情哭泣。

忍著不哭和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他們長大后的區別很大

1、情緒管理能力

不同研究發現:遇事哭泣和忍著不哭的孩子,他們在情緒管理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

相較而言,遇事哭泣的孩子,他們長大后管控情緒的能力更強。剛開始哭鬧,孩子的情緒比較激烈,可是慢慢就會趨于平靜。再多的煩躁和難過,都會在哭泣中被疏散,之后就像滿血復活一般。

倒是那些經常忍著不哭的孩子,他們把壞情緒都積壓在心里,看似是堅強的表現,實則是在「折磨」自己。等到壞情緒積累到一定的點,當孩子再也堅持不下去,就會徹底的爆發出來。

2、同理心不同

研究發現:遇事經常哭泣的孩子,他們的同理心明顯要比忍著不哭的孩子強一些。

所謂同理心,就是指孩子懂得換位思考,更容易理解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僅容易獲得他人的好評,而且成功率也比較高。

而忍著不哭,這些孩子的同理心就沒有那麼強,因為他們習慣了「偽裝」自己,縮在厚厚的殼子里,不愿被別人看到,自然也就不會關注其他的事情。

所謂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真正經歷過,才能理解別人的心情。那些忍著不哭的孩子,他們在事情發生時習慣了堅強,真的很讓人心疼。

3、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研究發現:愛哭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會更強。即便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在痛苦之后,依舊可以笑著應對。反而是那些不哭的孩子,終有一天會壓垮他們,然后再也爬不起來。

孩子在哭的時候,若是他們能被父母溫柔以待,那他們感受到的,永遠都是積極陽光的力量感。父母細微的舉動,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滿滿,讓他在愛意中長大。長久下去,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因為他知道父母永遠在身后,轉身就能看到。

而忍著不哭的孩子,他們明明已經特別難過,卻還要忍著,那種絕望和無助,終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日積月累的過程,會讓孩子的內心失衡,然后崩潰。相對來說,孩子的性格更加孤僻一些,不懂得如何緩解和表達情緒。

綜合來看,還是遇到事情就哭的孩子,他們各方面發展更好一些。當然,也不能任由孩子肆意的哭鬧,尤其是撒潑打滾的哭鬧,分寸感很重要。哭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發泄壞情緒,而不是讓他們把別人當做出氣筒。

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能做些什麼呢?

1、給他們時間

當孩子在哭,父母就靜靜的守在一邊,給孩子時間盡情發泄。最好不要上前勸說,不然孩子會覺得更委屈。

2、給他們力量

輕輕的抱抱孩子,或者拍拍他們的后背。通過這些輕柔的動作,讓孩子感受到愛,父母給予的這份力量,會讓孩子走的更堅定。

3、給他們幫助

若是孩子要求,父母要及時給予幫助,因為他們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不過,父母只需要把方法教給孩子,接下來就由他們去探索和尋找。

寫在最后:哭,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情緒的宣泄。即便是成年人,也有哭泣的權利,何況是還沒有學會管控情緒的孩子呢?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