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卻忽略了,父母好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我見過一些富二代家庭教出來的孩子,囂張跋扈玩世不恭,也見過普通農民養育出的孩子懂事上進。
盡管父母把經濟條件看作教育孩子的重要因素,但事實上,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父母的經濟實力,而是家長的嘴和嘴里說出來的話。
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就無時無刻不被父母說過的話影響:寶寶不會說話時,聽著父母說話的語氣、神情,能做出相應的反應。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照鏡子,父母是本體,孩子是鏡像,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都是鏡子反射出父母的問題。
一位心理學家關于「心理暗示」做過一場實驗:拿來兩顆相同的綠植,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下,工作人員持續對左邊的綠植進行侮辱謾罵,而對右邊的綠植一直褒獎夸贊。
實驗進行了30天,一直被「惡語相向」的左邊綠植竟然死了,而被夸獎的右邊綠植生機盎然。
我們的孩子就和這些植物一樣,經常被批評和打擊的孩子,接收到的就是負面的暗示,這種暗示會使孩子情緒低落、出現自我否定,慢慢接近父母口中那個不堪的樣子。
暗示效應就是如此,長時間的語言暗示,會誘導人按照暗示者期望的樣子發展,而孩子心智不定,要比成年人更容易被暗示改變。
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認為,父母的預言會成為孩子的宿命。
往往父母告訴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就真會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給孩子貼標簽、下定義、諷刺挖苦打擊都會讓孩子真的變成那副糟糕模樣。
父母長期強調孩子的負面標簽,在弱化孩子優點的同時也強化了孩子的短處。
因為在父母語言的暗示下,
孩子會理所應當產生認同,本能逃避自己不被父母看好的一面,漸漸失去自己的閃光點。
比如父母經常批評孩子是笨蛋,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想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語言暗示,即「我是個笨蛋」,以此逃避問題。
這種語言上的打擊暗示,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無能,越來越不自信,兩者形成惡性循環,把孩子有無限可能的人生變得局限。
這會讓孩子在未來面臨機會時躡手躡腳,因為他們心中始終不相信自己能完成。
而越是被父母用語言打擊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越多,他們會自動將自己與壞孩子劃等號,甚至主動靠近「壞孩子」尋找認同,很容易走下坡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來自父母的教育。
很多時候,父母情緒激動說出來傷人的話,會深深刺在孩子的心上,盡管事后有道歉,可刺拔起了,傷疤還在。
無論遇到什麼,語言暴力永遠都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孩子和我們之間,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讓他永遠相信自己!
【今日互動】
在生活中,你是否受到過來自長輩的語言暴力,對你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