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國小「成績墊底」,國中「開始逆襲」,只因媽媽堅持做「這4件事」
2022/08/17

在我們小區里,有這麼一位孩子,國小成績很渣,老師都放棄不管了。但到了國中,就成功逆襲成學霸。每次考試會進入全年級前三。那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非常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很多家長不打罵懲罰長不高的孩子,因為他們知道高矮不是由孩子來決定。而是由基因、飲食、鍛煉、成長環境等多種因素來決定。但一定會責怪成績考不好的孩子。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孩子不努力、態度不端正的原因造成的。

其實,成績也因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同,而出現成績高低的差別。多血質的孩子,做事沖動急躁、急于求成,他們比粘液質、抑郁質的孩子,更容易粗心。而這位媽媽就因為尊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和理解。讓孩子在肥沃的土壤里,根據自己的花期生根發芽。

在同一個班里,在同一個小區,在同一個家族里,其他的孩子因考了雙百分而獎勵,因獲得了三好學生而表揚鼓勵,而這位孩子因進步了20分,考了60分,也獲得了媽媽的獎勵,因不再打架鬧事也得到媽媽稱贊鼓勵的目光。

正如李一諾說:「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在一米的高度看世界,一米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60分,不打架鬧事,對于很多孩子來說,無需努力就能做到。但對于有些孩子來講,這是天花板壁壘的打破,是質的飛躍。只是色盲、智障可以測量,而個體差異卻無法測量評估而已。

第二: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自律能力是天生的,有的孩子天生就不需要人督促、提醒,就會主動做作業,再玩;看電視、打游戲、出去玩非常遵守時間約定;遇到困難不會喪失信心、愿意積極思考,找出原因,再選擇改進繼續嘗試。美國芝加哥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博士把這項能力,稱為「自我調控能力」。

有些媽媽也許會自我安慰:現在孩子還小,不能自控。等孩子長大了,就自然會懂事了吧,知道如何調控自己了呢?但遺憾的是:這并不現實。因為這「自我調控能力」和背書認字,計算、思維能力,學習實踐技能一樣,也是一項基于大腦的能力。需要后天的不斷激發、不斷訓練,才能讓大腦掌握這種本領。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威廉.斯迪克斯魯德博士認為:孩子只有在擁有充分空間,來自己做決定時,他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才能激活。

而這位媽媽恰恰就是這麼做的,在孩子國小一到三年級,一直以訓練自我控制能力為主。讓他在20分鐘玩游戲、看電視的欲望中,做出歸還手機、關掉電視的「艱難」選擇。在精彩回味的「夾攻」下,快速調整注意力,理清思路,回到寫作業的路徑上來。而孩子就在每一次的選擇中,就是一次激活、一次鍛煉。

這位媽媽給孩子列出了三大類清單:分別是孩子完全自由做主選擇的綠色清單、和孩子一起商量、討論,有分歧的黃色清單、必須聽從父母決定,孩子無法選擇的紅色清單。

如無傷大雅的穿什麼衣服?想去哪里玩?這些安排在綠色清單里。如涉及到獎勵懲罰的規則建立,也盡量讓孩子自己先立規則,父母提看法和建議。這些含有不同看法或者歧義的事項安排在黃色清單里。那些壞習慣、影響孩子一生健康心理的危害項目,必須要列在紅色清單里,這些原則底線,不能觸碰。盡量三類清單的長短控制得差不多。

第三:為孩子的成績低、人際關系弱療傷。

越是在乎分數的家長,孩子越在乎自己的分數。在這樣的家庭中,每一次的低分數,都是對孩子的一次傷害。

我們知道孩子發燒了是生病了。會去為孩子買藥打針,會給他各種溫情關懷。但不會認為孩子的成績低去療傷。其實,孩子常年的成績低、人際關系弱,也是生病了,也需要為孩子療傷。

就如這位媽媽,每次都能觀察到孩子因分數低而很沮喪,因沒有被選上活動的角色而悶悶不樂,因被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笑而備受打擊。而真正讓這位孩子從情緒中走出來,并不是大人的一句分數沒什麼關系。

而是父母心里真正的不在意。不但不批評指責,還鼓勵說,這次進步了不少啦,獎勵你看20分鐘的電視或者玩游戲哦!其實,孩子就在娛樂的時候,才是真正地放松了自己。就如同,被老板剛炒掉下崗的男人,一回到家又被老婆罵。他需要躲到一個角落里靜靜是一個道理。

在瘋狂雞娃、牛娃、素雞教育大環境下,普娃趕上去都不容易,更何況是渣娃。所以,在沒有腦洞大門大打開下,孩子的分數低會維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媽媽要做的就是定期為孩子療傷。幫助孩子找到一兩門感興趣的愛好堅持下來,抒發郁悶的心情和樹立信心。

就如同是用攻擊病毒的身體抵抗力,來防御生病。

第四:培養學會深度思考的能力。

學渣一旦養成了自律能力,心態好的狀態下,最怕的莫過于雷軍曾說過的一句話:「永遠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只去瘋狂地刷題,熬夜。

從不去反思做作業的出發點是什麼?用意又是什麼?只知道為了做而做,為了考而考。似乎只是完成老師和家長的使命,在成績攀比的情況下,孩子變得浮躁,家長變得焦慮。為焦慮去購買輔導課,但這些課外班輔對學霸來說,也許是錦上添花,但對于學渣來講,未必是雪中送炭。

其實,學渣和學霸都只不過是貼在孩子的標簽而已。父母需要做到的溫情關懷是:第一點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第三點為孩子的墊底成績提供好的療傷環境;孩子在未來社會競爭中,需要培養的是:第二點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和第四點培養深度思考能力。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內驅力,比分數更重要。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