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出的孩子是「自卑」還是「自信」,完全取決于父母對「這5件事」的態度
2022/08/22

自信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項質量。

擁有自信的孩子,永遠愿意站在最璀璨的地方,不帶一絲怯弱的展現自我.

因而也更容易得到命運的眷顧。

不少家長,都羨慕那些自信的孩子。

自信的孩子在人群中非常受歡迎,他們笑容陽光、落落大方。

其實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扎實的自信呢?

其實,孩子自信還是自卑,都藏在父母的態度里。

想要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取決于你對這5件事的態度。

1.正確地夸獎孩子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會認為,想讓孩子自信,使勁夸就行了。

作為家長,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值得欣喜,我們也總是不吝嗇于對孩子的夸贊。

其實夸獎可真是一個技術活,夸太少、夸太多、夸不好,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我見過太多的家長,以為培養孩子自信心就是使勁地夸孩子,比如「真聰明!」、「寶寶,你真棒!」

這樣的夸獎,次數多了,一旦孩子受挫,就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能力不行,而不會想到這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夠。

因此,在夸獎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多描述一些細節,多肯定孩子的努力,這樣孩子才會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過程。

如何夸獎孩子呢?

1、不要那種泛泛地夸贊,比如你真棒、你真聰明等;

2、表揚孩子一定要具體、注重孩子努力的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

3、讓孩子明白,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們終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如果他們得到贊揚、尊重和認可,他們會非常樂意用行動向父母表現,自己有多出色。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孩子被尊重是他建立自信的開始。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第一步就是不要凡事都幫孩子拿主意、幫孩子做決定。

育兒路上,很多家長都是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來管教孩子。

有時候,難免大事小事,都替孩子拿主意,時間長了,孩子長大之后就不會自己拿主意了。

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幫助孩子獨立,尊重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家長們要學會「放手」,而這就要堅持「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原則!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比如,出門穿哪些衣服、節假日去哪里玩、餐廳點菜吃什麼,都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

適當給孩子選擇權,孩子會感受到他們被尊重、被信任,從而帶給他們自信和成就感。

3.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樂趣

日本一名科學家青山茂雄博士寫了一本書叫《腦內革命》,在這本書中他明確的講述了「腦內嗎啡」這個概念。

「腦內嗎啡」是什麼?它是我們大腦內的一種特殊激素,是我們大腦自然就會分泌的激素。

當這種物質大量分泌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就會集中創意涌現腦細胞就特別活躍,整個人看起來就特別聰明。

那麼,大腦什麼時候會分泌這種激素呢?

當一個人活得成功,體驗到快樂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這種「腦內嗎啡」。

所以,一個孩子常常體驗到成功,被夸贊的時候,就會很開心,在這種大腦激素物質的驅使下孩子會想重復這一體驗,越來越優秀。

因此,在做游戲、做手工以及做家務等活動中,家長要鼓勵孩子大膽嘗試,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孩子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次次成功的體驗會讓孩子信心百倍,動力十足地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

4.鼓勵孩子大膽去探索

沒有哪個孩子,能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中學會獨立和自信。

如果真的為孩子好,父母就要成全孩子愛探索的天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阻止孩子在外面摸這摸那,也絕不允許孩子把手里的玩具放到嘴里。

實際上,孩子需要用手、嘴以及所有感知器官來探索并認識這個世界。

蒙台梭利博士曾經提出,孩子是感官的探索者,這個探索活動的高峰期恰好是0-6歲。

孩子剛出生的幾年里,是通過感官認識這個周圍的環境;

借由吸收性心智,全盤接納,內化成自己的認知,發展自己的心智。

可在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卻經常在不經意間破壞孩子的探究心、好奇心。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

雨后天晴,小區低洼地積了一些水,天性喜歡水的孩子,似乎找到了快樂的源泉,試著用腳踩一踩。

還沒等孩子往前踏出一步,這時候旁邊的媽媽就會厲聲叫停,怕孩子把鞋子、衣服弄濕。

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總想去探索、去發現,但是父母卻常常以「愛」之名加以阻止。

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愛的守望者。

給孩子最好的守護,陪著孩子一起開啟探索世界的奇妙之旅。

5.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自信,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著整個教育的過程」。

愛不是原因,而是一種結果。

它就像是一個行星,接收著太陽放射出來的光芒。

任何教育活動,如果對幼兒教育有效,那必須先有愛,心中有愛心,教育才有力量。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