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兒子全部考入斯坦福,媽媽坦言:要想孩子成材,12歲之前要狠抓!
2022/07/01

教育的全部責任在于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陳美齡

孩子上學以后,家長會感到放松,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就可以了,家長不需要承擔教育責任。前幾天,有位家長憤而退群,就是因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家長認為是老師沒有盡到責任。

被稱為 「傳奇媽媽」的斯坦福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卻說: 教育的全部責任在于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

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一生中, 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不管孩子處于幼兒時期,還是學齡時期,亦或是青春期,父母的重要責任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

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未來成正比,父母現在的辛勤努力,給孩子的正面影響,會換來孩子更好的未來。

陳美齡曾是80年代一名當紅歌星,與鄧麗君齊名,卻選擇暫時隱退,結婚生子。后獲得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并將 3個兒子先后全部送進斯坦福大學。她完成了從 偶像歌手——教育學博士——傳奇媽媽

的轉變。

陳美齡不僅養育孩子,還帶兒子去電視台上班,一度引發以她英文名命名的 「Anges爭論」,并登上了 美國《Times》周刊。

陳美齡經常被問到有什麼特別的教育,為了解答眾人的疑問,她將自己的育兒心得形成了50個教育法。她強調: 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好習慣要趁早培養,尤其在小學階段。

父母給孩子傾注無限的愛

陳美齡談到身為家長的8個覺悟,其中一個是: 父母給孩子傾注無限的愛,被愛,才會信任他人。

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最直接、最純粹的母愛,陳美齡每次工作完回家都要緊緊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 自己就是父母的幸福源泉

夫妻二人因為工作繁忙,會精打細算、節約時間留給孩子,買東西會選擇送貨上門、網購,去美容連頭髮都不吹。

幾乎沒有二人世界,也不去和朋友聚會。

父母努力給孩子無私的愛, 三個兒子感覺從小都被愛意圍繞,在生活中互相帶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教育孩子時,夫妻通力合作,尤其是擇校類關鍵決定,要聽對方的建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兩個人協商溝通,預見未來,才能做出有利于孩子的明智選擇。一個人的時間也是局促的,不可能參與孩子的全部生活,需要另一半的參與,讓孩子永遠不會感到落寞。

孩子上小學以后,學習模式、學習環境都和幼兒園大相徑庭,孩子很難一坐45分鐘、很難每次都能全部聽懂老師的指令、很難輕松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作業,都需要家長全力以赴陪伴孩子,而不是只把責任推卸給老師。

小學期間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進行自我肯定、需要學習獨立社交、需要培養好的性格,都不能獨立完成。

12歲之前的孩子還崇拜父母,聽父母的話,在這期間,父母使把勁,塑造好孩子, 為未來幾十年打好基礎。

培養好學孩子,要講究方法

陳美齡認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是覺得學的東西沒用、沒意思。或者學習跟不上,越學越困難,慢慢就不喜歡學習了。

陳美齡經常和孩子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意義、學習的好處,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從而愛上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短板,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培訓班彌補不足,但陳美齡反其道而行之。她不會讓孩子刻意多花時間在不擅長的科目上,而是 鼓勵孩子研究擅長的科目,并提供有利條件。孩子在擅長的科目上獲得自信,不擅長的科目也隨之好轉。

陳美齡認為孩子在小學期間沒有自我管理能力,所以 一直陪著孩子寫作業,不僅是檢查孩子會不會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 「學習一點都不難,是很快樂的」

她和孩子一起預習、復習,還教孩子一些背誦的方法,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說: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的學習生涯,拼的就是 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如果小學期間不愛學習,基礎打不牢,升入國中、高中,科目增多、難度加大,學習就會越來越吃力。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家長就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學習是有方法的、學習是快樂的、學習能讓好的更好不好的也不會掉隊。

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看黑板、聽老師講課、記筆記、復習、預習、寫作業、坐姿端正、書寫工整。不論是一二年級,還是三四年級,家長都不要松懈,防止三級滑坡現象。 抓好小學,國中高中的教育就會輕松很多。

抓住孩子人格形成關鍵期

陳美齡認為, 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有責任讓他們相信自我,并拓展自己的潛力。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多鼓勵孩子、欣賞孩子、關注孩子,不和別人比較,讓孩子喜歡自己,從而喜歡他人。

陳美齡不允許孩子在12歲前接觸電子游戲,更建議孩子看書、通過互聯網學習有用知識。希望孩子擁有爸爸媽媽都不敢想的夢想,督促孩子為了夢想而努力。

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讓孩子博覽群書、具體實踐。讓孩子學會感恩,認識到自己是幸運的。想做的事情盡情挑戰,不懼怕失敗。

擁有堅韌人格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但是很多家長卻信奉「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把孩子送入學校,撒手不管,走一步看一步,等到老師反饋了,才著急去管理孩子,其實很多時候都來不及了。即使來得及,也要花費小時候多倍的心力,勞心費力,很多家長都感覺無藥可救,想任其隨波逐流。

很多 問題發生于青春期,但是形成于兒童期,防微杜漸才是正確之道。

埃里克森認為,6-12歲童年期,是 勤奮對自卑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 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無能。

6-12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但是孩子白天的時間主要在學校,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在家。影響孩子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都有很多變數,需要父母做好引導,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 小學階段不能重來,關系到孩子將來是不是一個人格健全、心理質量健全的人。

大量育兒案例背后,都有一個共性, 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別是6-12歲這6年。這6年還是家長最能使上勁的時候,到了國中以后,孩子的主要影響者將不再是父母,而且很多孩子會住校,和父母相處的機會少之又少,留給父母的教育機會不多。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很無奈地表示,孩子叛逆不聽話,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因為孩子更需要歸屬感,在父母身上不能滿足。

這就意味著, 父母必須在孩子12歲之前,打造好孩子的學習、習慣、人格基礎,到了青春期,孩子才能更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才不會走偏。

要不然,家長面臨的就是,孩子無休止的叛逆,自己的情緒處于人生最低谷。

小學階段,孩子到了學習、社交、習慣、人格的飛躍期,一切都有不確定性, 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確立三觀。

小學這6年,如果家長 缺乏整體認識、沒有可行方法,只是跟著情緒走,跟著感覺走,下意識教育孩子, 就會耽誤孩子的成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