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正是培養情商的好時機,情商的培養,就藏在生活的點滴中
2022/05/29

孩子哭不總是無理取鬧,有時候還可能因為疑惑和著急。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才能真正緩解。

和二寶逛了一趟超市,買了一個小行李箱玩具,二寶很喜歡。之后又去吃了一碗面,二寶吃得很開心。

吃完面,二寶就開始玩小行李箱玩具。爸爸感覺水杯里的水溫正合適,就給他端了一杯水。結果,水杯剛端過去,二寶就把水杯碰倒了。

水順著桌子流下來,流到了二寶的褲子上。二寶哭起來,喊著 「怎麼倒了,怎麼倒了,我不想讓它倒,我要喝水。」

我一看杯子里還有點水,順勢拿起來讓他喝掉。二寶不滿足,想喝一滿杯子水。但是已經沒有現成的溫水,只有滾燙的水。我們就說回家喝,正好把衣服換下來,二寶就開始哭。

在路上,我就一直抱著二寶,他就一個勁地哭。

等他稍微好一點,我輕輕地說

「媽媽知道你不想讓杯子倒,但杯子倒了不是你的錯,媽媽也會把杯子弄倒,我們下一次不讓杯子倒就好了。」

二寶聽到這話,就開始聊起來, 「行李箱和水杯怎麼碰頭了?」

我說「你太喜歡行李箱了,你在專注玩行李箱,爸爸把水杯拿過來,你沒看到,結果行李箱就碰到水杯了。」

二寶說 「行李箱想去那個地方,沒想到水杯也想去,他們就撞在一起了。」

我覺得這個解釋很好,很擬人化,就是他天天玩火車的情形啊!趕忙補充說「是啊, 就像你的玩具火車,他們對著頭跑,跑到同一個地方,碰頭了,「咣當」撞在一起,就從軌道上掉下來」。

二寶這時候已經很開心了,還有一點點疑惑,「為什麼水杯倒了,水會流出來呢?」

我解釋「因為水是往下流啊!」

二寶恍然大悟地說

「是不是因為水杯沒蓋蓋子,所以就流出來了,如果蓋上蓋子,水就不會流出來。」

我發現二寶的解釋很棒,思路很好,連忙贊同,并補充「對呀,如果杯子蓋緊蓋子,就像保溫杯一樣,水就不會流出來了。」

又繼續補充「水往下流,是因為地球引力的作用,你還記得這個原理嗎?」

二寶說記得。

溝通到這里, 二寶真的是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如釋重負,不再糾結這件事,又開始侃侃而談。

突然想到,原來孩子哭,其實是因為著急想要一個答案,因為自己想不出來,所以只好哭鬧發泄情緒。

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往往希望孩子別哭,看到孩子不哭,我們才會心安。但是 如果孩子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心中的疑惑無法消除,情緒沒有得到正視,還是無法停止哭。同時,因為我們不允許他哭,孩子又多了一重壓力,會哭得更兇。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我們認同孩子的情緒,幫他打開心結,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在這里總結了幾個小建議,希望家長們再遇到類似情況時,能正確安撫孩子,幫助孩子。

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允許孩子哭,是培養情商的第一步》中說: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一般比較平和,與父母的關系也比較親近,有什麼事愿意找父母溝通;而經常被阻止宣泄情緒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有什麼話也不會跟父母說,親子關系也就變得越來越疏遠。

不要說,「別哭了」,這是讓孩子停止發泄情緒,是堵住情緒通道。孩子的情緒不被理解,疑惑沒有消除,實際上又增加了一份心理負擔。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哭,就抱著他,安靜地等他哭一會兒,他發現哭也很費力氣,而且不解決問題,就慢慢不哭了。

其次,和孩子共情

孩子哭,是因為傷心,不希望發生不好的事情,可能還夾雜著一些自責。這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埋怨,而是理解,消除他的不安。

我們跟孩子說 「我知道你難過,我知道你不希望杯子摔倒,媽媽也會弄倒杯子」,這樣就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不會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了解到其他人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他就不會覺得自己是特別笨的人。

如此以來,孩子的心理負擔就會減輕很多,才會真正釋懷,才能發自內心地開心,停止哭鬧。

而不是心不甘情不愿,在大人的恐嚇、威脅下表面上擺脫情緒。

最后,耐心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除了害怕不好的事情以外,還因為不明白一些日常現象而著急,心中有疑惑,但是一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所以就用哭來發泄。

我們要敏銳地發現這一點,滿足孩子探索未知的需求,徹底消除他的困惑,他的心結才會打開。

我發現二寶對水流出來這個問題很疑惑,就給他解釋了這個問題。

在告訴孩子答案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灌輸而是引導,讓孩子想出一個答案,肯定他的想法,再進行補充,這樣有利于孩子進行發散思考和接受新的認知。

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比我們要寬泛,填鴨式灌輸反而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像二寶,他想到了杯子沒有蓋子,我卻只是想從水往低處流這一個特別理論化的答案。

用孩子經常接觸的事物解釋一些現象,孩子也更容易理解。像二寶,天天玩火車, 就用火車解釋兩個物體相撞,他就特別明白,而且非常開心。

問題解決了, 也不忘補充一句,以后有疑惑要說出來,而不是著急哭。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哭也會越來越少。

寫在最后:孩子哭,很多時候是自然情緒流露,我們不要把一切哭都等同于無理取鬧,而是試著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共情,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真正從情緒中走出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