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大多來自這類家庭
2023/03/08

記得第一天送布妞去幼兒園時,班里的孩子哭成一片,哭聲此起彼伏,余音繞梁隔3條馬路都不絕。

但我唯獨看到一個小男孩,眼睫毛上雖然也掛著淚珠,但他只是獨自坐著,一動不動地看著另一個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仿佛他是在看一場戲。

老師告訴我說,這男孩很懂事,媽媽不在他雖然也傷心,但我們哄哄就好了,自己吃完飯就乖乖坐在那,特別獨立。

透過男孩的目光,我看到了一些空洞,還有一絲——冷漠。

他,真的特別「懂事」嗎?

一: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類家庭

對于6歲前的孩子,我很喜歡提的一個詞是: 依戀。

3歲前,甚至6歲前,對于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他的一切。而能與媽媽建立緊密聯系的,就是依戀關系。

孩子在1歲左右,就會出現依戀行為:

媽媽離開時會哭鬧,媽媽回來后便手舞足蹈地表示熱烈歡迎。聽到怪叫,會害怕得抱緊媽媽。像個小尾巴一樣跟在媽媽身后,媽媽走到廚房他跟到廚房,走到臥室跟到臥室。

孩子之所以要與媽媽建立依戀關系,大概與生存相關——呆在媽媽身旁會很安全,也利于存活。

心理學家約翰· 鮑爾比,通過大量實驗,將依戀分為3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這3種類型有什麼區別呢?咱們以去幼兒園上學為例。

①上學媽媽離開時

安全型孩子:好傷心、好難過、好想她。咦,這個阿姨是誰,還挺親切的。那個滑滑梯可以玩嗎?那個小朋友畫畫還不錯,要不要去看看?

回避型孩子:哦,她走了。我是不是有些傷心?有些難過?我該哭嗎?算了,就這樣吧。

矛盾型孩子:天啦,她居然拋下我走了!她怎麼可以這樣?我好生氣,我接受不了,太過分了!

②放學時再見到媽媽

安全型孩子:媽媽,你終于來接我了,我好想你啊!我一個人學校又害怕又想你,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委屈,快抱抱親親我,我真的太喜歡你了!

回避型孩子:哦,她來了。我該抱她嗎?我該撒嬌嗎?還是算了吧。

矛盾型孩子:你怎麼才來?你怎麼可以把我一個人丟在這里?你不要抱我,你離我遠點!你為什麼生氣走開,都不抱我的嗎?你太過分了!

與媽媽分離時,3種類型的孩子其實都會傷心。但安全型和矛盾型的孩子會直接表現出來,而回避型的孩子,卻更多地是冷漠與疏離。

與媽媽再見時,3種類型的孩子都會開心,安全型的孩子是表達愛,矛盾型孩子是表達憤怒,而回避型的孩子表達更多的依然是——冷漠。

所以,當你的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不哭不鬧很乖巧時,你先別急著欣慰。而要看看,他與你親密嗎?他會主動和你撒嬌擁抱嗎?他喜歡和你交流情感嗎?

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很可能在養育一個回避型孩子。

二:依戀模式不同,性格不同

從面對「與媽媽分離」這件事的態度來看,你也會發現,3種類型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不一樣。

安全型的孩子,性格更平和。與媽媽分開時,他雖然也會傷心,但會盡快調整自己的情緒,并且適應下來。他們社交能力強,喜歡將快樂傳染給別人。面對困難,他們更有韌勁和毅力,也更樂觀。

矛盾型的孩子,情緒暴躁、反復無常,在家里很黏人、要求多、還動不動就大哭。 很多時候,媽媽會覺得這類型的孩子很煩人。

而回避型的孩子,你會覺得很好帶。他們懂事、獨立、不黏人、要求少、沉默寡言。但性格靦腆不合群,難以融入集體中,比較少地表達情緒。

回避型的孩子,之所以表現得「冷漠」,并不是他們生來性格就是這樣,而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被拒絕的次數太多。

無人回應,那就自我封閉——將傷心、憤怒和期待與自己隔絕開來。

總結起來就是,安全型孩子熱情,矛盾型孩子焦慮,回避型孩子漠然。

三:養育下的依戀模式

孩子之所以會形成不同的依戀模式,主要還是從小與媽媽(或主要撫養人)的互動方式有關。

●矛盾型孩子的媽媽,耐心溫柔。

相信大部分媽媽,在養育自己的小寶寶時,都是極度溫柔和有愛心的。孩子剛哭,媽媽就會馬上回應,并且深情地注視著他,輕拍他的背,帶著笑意和他說話。

就算孩子犯錯了,媽媽也會耐心地教導,時常關心他。

這樣的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是安全型。孩子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是可以信賴這個世界的,他愿意把媽媽當做安全基地,然后離開媽媽的懷抱去探索世界。

●矛盾型孩子的媽媽,會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一旁興奮地喊:「媽媽,看我看我。」媽媽眼皮都沒抬一下,嘴上應付一兩句:「嗯嗯,好好。」或者瞄一眼繼續做自己的事:「寶寶真棒!」

接下來,孩子要麼覺得沒意思在一旁生悶氣,或者直接發脾氣:「你每次都不理我!」

矛盾型孩子的媽媽,就算大部分時間陪著孩子,但情感上卻很少回應和給予支持。

孩子會在這樣的忽視中,變得憤怒。他既想得到媽媽的關注,但媽媽關注他時,他又特別生氣,拒絕安撫。

最后,媽媽也很憤怒:「你到底想怎樣啊!」

回避型的媽媽,與孩子交流時,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拒絕。

「媽媽抱抱。」

「抱什麼抱,自己下來走。」

「媽媽,陪我玩。」

「沒看見我正忙著嗎,就不能自己玩一會?」

「媽媽,過來幫幫我好嗎?」

「你就不能安靜地坐著嗎?你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

回避型媽媽很少熱情回應孩子的需求,也難以做到輕聲細語。更多的時候,媽媽是在責備。

被拒絕和批評多了,孩子自然就慢慢封閉自我,不敢再輕易表達需求和感受。

所以,當第一天去幼兒園,那些不哭不鬧的孩子,他們大機率是回避型的孩子。

當然,身為母親,我們哪有不愛孩子的?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自身的情緒,會影響與孩子的依戀關系,進而影響他的性格。

也許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車子、房子和玩具,而是充滿愛意地回應。懂得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后與孩子進行聯結,讓他形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