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時,若有這2種反應,家長就不要再動手,不然後果很嚴重
2022/03/01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很多中國父母堅信不疑的育兒法則,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承認, 皮肉之苦確實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更明顯。

孩子挨打時,若有這2種反應,家長就不要再動手,不然後果很嚴重

第一種:頂嘴不服氣,甚至有跟你動手的意思

並不是所有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批評教育時,都能做到委屈巴巴、認真受教,身邊有很多孩子面對長輩打罵,表現出一臉不服氣,沒理也要辯上幾句, 甚至還會對父母「出手」。

遇上這樣的孩子,父母肯定火冒三丈,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孩子頂嘴、伸手打人是不是跟自己打罵孩子的樣子很像?

沒錯,模仿是孩子的本能,無論好的壞的他們都照單全收。

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打罵,這種行為會被孩子學習模仿,他們長大後解決問題, 首先考慮的就是暴力。

在孩子小時候,

力量和能力都處于弱勢,父母的打罵教育上能奏效,可隨著孩子成長發育,無論個頭還是力量都遠超父母的時候,家長的拳頭就真的一點用處都沒了。

第二種:不反抗但內心有不滿

還有一部分孩子挨打時不反抗,就連疼也不吭聲,但是父母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內心對自己的不滿甚至略帶恨意。

很多人把孩子的這種表現總結成「倔」, 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不滿和叛逆。

為了得到認可,孩子可能會出現爭權奪利和報復的行為,看似不說話,但實際上並沒有被父母的打罵教育馴服,反而內心在暗自較勁, 他想用無聲的鬥爭控制父母。

這種心態在父母反復打罵教育後,就會發展成為報復心理,通過傷害別人來彌補自己內心所受的傷,同時也切斷了親子連接。

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認錯並改正?

打罵不可取,但遇到問題時父母找不到正確的處理方式反而更糟糕。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重復犯錯、改錯的過程,孩子只有犯錯,才有進步的空間,所以面對犯錯, 讓他承認和改正比父母的權威和面子更重要!

首先,父母要擺正教育心態和方式。

粗暴的語言、強硬的拳頭,其實是父母為了自己的權威,這樣做就容易忽略孩子的錯誤本身。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態度誠懇,把孩子的問題放在第一位,只有父母冷靜下來,孩子才不會有逆反心理,問題才能更好解決。

其次,重視父母角色的作用。

規矩從來不是給孩子一個人立的,父母也同樣改被約束,這就對父母們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如果孩子犯的錯,父母也沒有做出好的榜樣,那麼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父母既要遵守約束孩子的規矩,也要大方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最後,注意教育的場合和方式。

教育孩子是比較隱私的家務事,要顧及孩子的面子,不要在外人面前大聲呵斥孩子的錯誤,更不要放大錯誤本身。

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回到家中或小聲提醒孩子, 但不要攢著一筆新賬舊賬一起算,既失去了教育意義,也給孩子留下不負責任、陰晴不定的負面印象。

達爾文說過, 任何改正都是進步, 不犯錯就沒有改正進步的空間,接受孩子的普通,也要接受孩子的犯錯,跟孩子一起改正進步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

【今日互動】

你認為跟孩子道歉是丟人的事情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