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后走」的娃,與「不爬就走」的孩子有啥區別?4點差距明顯
2022/05/17

對于新手爸媽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見證自家孩子的成長。寶寶從剛出生,到會笑,再到開口發出「baba」「mama」的音節。每一次進步,帶給爸媽的都是不小的驚喜。

不過,當自己孩子與別家孩子發育不一樣的時候,父母就會焦慮了,我家娃是不是落后了?

比如一般來說,孩子都是先學會坐,然后再是爬,接著才是站立走路。但有些娃,卻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跳過「爬」這個動作,就開始扶著東西站立走了。

我身邊有位小寶寶就是,別人家孩子會爬了,他還只是坐著,不管爸媽怎麼鼓勵,他就是不爬。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卻自己直接扶著沙發站起來,開始蹣跚學步了。

為此,寶寶的父母問我,不爬就走,這樣沒問題吧?

可能不少爸媽也有這樣的困惑。那 「先爬后走」「不爬就走」的娃,到底有啥區別呢?

4點差距明顯,長大后就能「見分曉」。

一: 經常爬行,肌肉更 有力

家長別小看寶寶爬行這個動作。寶寶爬,他需要四肢著地,這就得靠手和腳部的肌肉來用力支撐。

不僅如此,他在往前爬的時候,會調動全身各個部位參與進來,這對寶寶來說,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全身運動,能增加肌肉力量。

而肌肉運動消耗熱量,相對一直坐著,爬行時間長的寶寶更能消耗能量,需要吃得也就越多。這能增加食欲,幫助寶寶打造一個更健康、營養的身體。

所以說,到了爬行的年紀,如果有一個寬敞安全的環境讓寶寶可以肆意爬行,那對他的發育很有益處。

二:多爬行,體態更好看

很多父母說,自家孩子看上去軟綿無力,沒有力量感。

我們仔細去看身邊的孩子,那些有力量感、相對強壯的孩子,體態看上去更好。這是因為,孩子的肌肉得到了鍛煉,他看上去更健康有活力。

寶寶爬行的時候,他需要保持肩、頸、背在一條直線上,并且頭部向上昂往前看。 這樣的姿勢,不僅鍛煉了肌肉力量,還塑造了脊柱曲線,幫助發育。

并且,孩子爬行并不是心血來潮就爬一下,而是在幾個月內每天樂此不疲地大量爬行。這樣,孩子就更有力量感,塑造出來的體態自然就更好看了。

三:經常爬行,協調性更好

寶寶在爬行的時候,他需要左右兩邊身體同時用力,并且還要做到力量均衡,才能讓自己保持平衡。不僅如此,寶寶爬行時,他需要手和腳、左和右同時做出動作。

所以說,經常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和 靈活性 更好。

而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差的孩子,往往運動感不強,不是自己把自己絆倒,就是做動作顯得「笨拙」。這種情況,也就是我們說的「沒有運動細胞」。

四:感覺統合發育不同

生理心理學有講到,我們的左右腦,是交換管理我們身體動作的。

比如你右手拿筷子,其實是左腦發出的指令。而你邁出左腳,卻是右腦發出的指令。因為這樣一個交叉信息傳遞,能調動左右腦更好地互相配合。

而我們去看寶寶爬,他左手往前伸出去時,右腳同時也在往前挪。邁出去一步這個動作,就同時調動了左右腦的神經細胞。

爬行可以說是寶寶最初看世界的動作,因為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到想去的地方。這樣的動作,不僅能滿足寶寶對事物的好奇心,還能促進大腦發育,調動各類感官發展,促進感統發育。

感統發育得越好的孩子,長大后,他對身邊的事物更具敏感性,更能捕捉到身邊的小細節。

說了這麼多,那作為家長,該如何帶動寶寶多爬行呢?

●提供爬行的場所。有時候,我們覺得地板臟,或者涼,就不讓寶寶爬,而是用個圍欄將寶寶圍起來。

其實,我是不建議這麼做的,這會阻礙寶寶爬行。我們可以在地板上鋪一層墊子,將周邊貴重的、危險的物品拿走收好就行了。另外,地墊上可以適當放一些玩具,這樣能吸引寶寶四處爬行。

●衣著要寬松舒適。給寶寶穿得太緊、太厚,不利于寶寶四處活動。可以適當寬松舒適一些,這樣他爬起來也方便,不會「笨手笨腳」。如果冬天太冷,可以放在床上讓寶寶爬,床周圍注意做好防護,以免寶寶掉下去。

雖然爬行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小小的動作,但家長們還是要重視起來,多讓孩子爬。

你家孩子是「先爬后走」還是「不爬就走」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