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一句口頭禪,孩子內傷30年:這四句話,千萬別說了
2022/05/02

語言可以是溫暖的陽光,也可以是鋒利的匕首。會說話的父母,孩子基本都不會差。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也請不要忽視語言的威力。

之前看過一個公益視訊—— 「暴力語言會變成兇器」,這是藝術家解勇與沈陽心理研究所合作的,獲獎無數。

父母一句不經意的口頭禪,說完就忘了,說多了就習慣了,可對孩子來說,它們就像一把把小刀,在孩子心里劃下傷痕。

心理學上認為,壞會比好更有力,更難忘。

所以, 有遠見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下面這4句話,從今天開始,千萬別再給孩子說了。

恐嚇型: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我數到3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只要自己不聽話,媽媽就會用「不要我」來威脅我,還要把我送人。

整個童年期間,為了不讓媽媽將我送人,媽媽說什麼我都聽,讓我做什麼我都做。

而且每次媽媽出門我都非常擔心,特別是帶著弟弟出門的時候,怕媽媽丟下我不管。

對孩子來說,沒有一種絕望能比得過「爸媽不要你了」。

也許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句玩笑話,可孩子真的會當真。

也正因為孩子會當真,我們才能屢試不爽地用這種辦法威脅到孩子。

我們以為,只要告訴孩子「不要你了」,他就能乖乖聽話。事實也確實如此。

可一次次逼孩子乖乖聽話的背后, 消耗的是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和愛。

下次,當孩子執拗,不聽話的時候,別再說這句玩笑話了。

可以試著這樣詢問孩子:

能給媽媽說說你的想法嗎?

爸媽是這樣想的,你覺得呢?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讓孩子覺得,咱們現在是在溝通,找到兩全的解決方法,無關對錯。

否定型:

哭什麼哭,不許哭, 這有什麼可怕的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哐當——孩子的玩具掉地上摔壞了,瞬間哇哇大哭。

你開始安慰:「寶貝,不哭了,壞了再買個。」

然而,孩子哭的更兇了,「不就是個玩具嘛,來,媽媽抱抱。」

誰知道孩子哭得更慘了,撕心裂肺......

這時候你終于控制不住自己,脫口而出: 「哭什麼哭,不許哭,都說了咱再買一個。」

孩子哭鬧確實鬧心,但他們真不是故意這樣做的。

6歲前,孩子表達能力有限,經常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真實想法,再加上情緒腦尚未發展健全,情緒控制能力差,哭鬧就成了他們的表達方式。

可我們經常主觀覺得這些是行為偏差,反而忘記這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是在向父母呼喚理解和引導。

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的表達,更不是逼迫孩子憋著不哭,順從乖巧,而是接納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的需求。

著名的心理學家Susan David說過,如果父母從小教育孩子不許哭,阻止的不只是孩子的眼淚,更是阻止孩子情緒表達能力的發展。

「寶貝,你難過嗎?」

「寶貝,媽媽會陪著你的。」

「寶貝,你需要媽媽幫你做些什麼?」

這樣的表達,才會讓孩子不糾結在否定和拒絕中,愿意向父母袒露內心的想法。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沒有不乖的孩子,也沒有那麼多的行為偏差,只有沒被傾聽的需求,只有沒被回應的呼喚。

數落型:

真夠笨的,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曾經做過一個關于 「未來發展趨勢」的測驗。

從1-6年級各選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篩選測試。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老師,并要求保密。

8個月后,羅森塔爾對這些學生進行復試,驚人地發現:

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可這份「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是他隨機挑選出來的。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作 「自證預言」,即人會不知不覺按照預言行事,最終讓預言成真。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是未來預言。

因為,孩子會把父母的每一句話都當真。

當父母罵孩子笨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這樣的行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些數落消極的語言就像一個「詛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應驗。

孩子真的越來越迷糊,腦子越來越不好使。

如果孩子真沒做好,分享一個技巧: 少用消極詞匯,多說積極詞匯。

心理學上認為,大腦更容易接受負面信息,壞會比好更有力,更難忘。

比如,當孩子端著一杯水時,如果對他說:「別灑了」「別晃悠」。

孩子就很容易手晃動,把水灑出來,因為他的大腦接收到信息的是「灑了、晃悠」。

當孩子考試緊張時,如果對他說:「別緊張」「別害怕」。

孩子就很容易緊張害怕,因為他聽到的詞是「緊張」「害怕」。

不妨換種表達:

把「別灑了」,換成「端平、端穩」;

把「別緊張」,換成「放松、心靜」;

把「你真笨」,換成「你真努力,這道題是需要多練幾遍」;

把「你太胖了」,換成「你再瘦點就更好了」。

你期待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成為什麼樣子,直接說對應的正面詞匯。

父母的語言,就是孩子心中的「預言」。

控制型:

你給我聽好了, 我說不行就不行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成績好,性格好,家世好。

可是,小到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大到交什麼朋友、報什麼班,全是媽媽說了算。

劇中有一幕,高中時,媽媽帶齊明月去買衣服。

明月想選白色,媽媽說:「買什麼白色,不愛干凈還選白色的衣服。」

明月想選黑色的,媽媽又說:「黑色不適合你,這麼年輕,還是穿點鮮亮的顏色。」

最后選了媽媽說的粉色,媽媽又罵她:「一點主見都沒有。」

不管明月做什麼,說什麼都是錯的。

只有聽媽媽的話,按照媽媽說的做,才是對的。

這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但這種忽視孩子想法、需求的愛,孩子很難感受到尊重,時間久了,要麼變得過于依賴他們,沒有主見;要麼暴躁、自私。

孩子雖然小,但也有選擇的權力,父母雖然人生經驗豐富點,但這不是「操縱」孩子的理由。

正如畢淑敏所說,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如此,他的人生,才能稱得上是值得的。

我們小時候,上面這些話大多數都聽過,也許很多人到現在都對某些場景記憶猶新,一輩子也忘不了。

今天,面對孩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不要再讓這些脫口而出的軟刀子傷害到孩子,讓原生家庭的傷,到我為止。

會說話的父母,孩子基本不會差

因為從小被愛,就是一輩子的鎧甲。

希望我們給孩子的, 是溫暖有力量的鼓勵,是向上生長的底氣。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