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6句「話里有話」,劇透了孩子的命運:父母真的聽懂了嗎?(附應對方案)
2022/05/14

面對家長的詢問,很多老師會選擇「委婉說」,而不是「直接說」。 

這樣做,一是為了照顧家長的情緒,不激化矛盾,二是為了不給孩子貼標簽。

但如果家長聽不懂這些「暗語」,就有可能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出現方向性失誤。

所以,」聽話聽音「,聽懂老師的言外之意非常重要。

在采訪了很多家長和資深教師后,我整理了老師們最愛說的8句話,和這些話背后的「真相」,分享給大家:

當老師說:「你家孩子挺聰明,只是沒有好好學。」

乍一聽,老師夸孩子思維敏捷,是可教之材。但其實老師想說的是:

「孩子用心程度不夠。」

聰明是表象,沒有好好學才是根本。 

《動機心理學》中提到「能力需求」,指人對能力的需求,促使人發展新技能。

放到孩子身上,道理亦然。

 

只強調孩子聰明,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條件反射:我很聰明,不需要太努力就能成功。

當他以為輕輕松松就可以成功,沒有了對能力的需求時,就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

而學習,考驗的是長期競爭力。 

學習后勁兒不足的孩子,很難完成更高階的挑戰。如今小初高之所以會分化,其實,考驗的就是長久的學習積淀。

所以,家長應該在平時引導孩子形成踏實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多肯定孩子在養成這些習慣時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把表揚局限在夸他聰明上。 

有網友說:

「每次看孩子的試卷,老母親都得血壓飆升。」

犯的都是相同的錯誤,錯的都是最簡單的題目。不是讀錯題,就是忘加小數點,怎麼馬虎怎麼來。

表面上的粗心,看似造成了一個「偶然結果」——這次考得不好,但背后很可能有一個被忽視的「必然原因」——對某些知識掌握得不夠精通。

 

所以,老師說孩子粗心,是在告訴家長:

「孩子基本功不扎實。」

這時,父母可以和孩子建立錯題本,把容易做錯的知識點再次思考、記憶、應用。

或者,也可以使用「費曼學習法」中的「以教促學」法:通過講解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還有些粗心問題,可以通過培養孩子養成完成作業后堅持檢查這一習慣來解決。

見過很多這類學生:學啥都特別快,遠超其他人。

但這種情況基本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過段時間,他們中有些變得不像一開始那樣沖勁十足。

還有一些,會用小聰明掩飾自己的不勤奮,看起來好像很認真,但等到考試這個「試真金」的時候,立馬「原形畢露」。

所以,當老師說:「孩子學啥都特別快」時,很可能是在提醒父母:

「孩子不夠踏實,有些浮躁。」 

當老師經常強調孩子太內秀了時,其實很可能在說:

「孩子太內向了,需要多主動和別人交流。」 

內向,并不是件壞事。 

但在青春期這個特定階段,當孩子出現抑郁情緒時,如果能有和他同齡同經歷的朋友互相傾訴,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更容易得到疏解。

很多內向的孩子,很容易讓情緒向內走,持續消耗自己。 

所以,在平時,父母可以多留心孩子的社交,當發現孩子確實不太擅長于社交時,可以先嘗試做孩子的朋友,多傾聽、少發言。

當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想法時,才能感受到被愛與信任,一個內心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心無顧忌地去「打開」自己。

 

女兒有次上課,因為不認真被老師批評了。

下課后,我剛走過去,她立馬撲我懷里抽泣,老師隨口說:「這孩子自尊心太強了。」

過了一會兒,我才反應過來,老師想說的是:

「你家孩子接受不了批評,受不了打擊,太玻璃心了。」

其實,女兒有類似情況不止一兩次了。

無論做什麼,只要失敗,或者受到批評。不管什麼原因,要麼嘟著嘴,要麼大哭,要麼耍脾氣。

孩子玻璃心,和父母從小對他要求嚴苛有很大關系。 

當發現孩子玻璃心時,一味地安慰不是最好的方法,明白孩子失誤的問題在哪并解決它,在解決后及時給孩子鼓勵,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著名教育專家,中科院博士王金戰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有趣的現象:

最考驗家長智慧的時刻,是孩子做完作業,讓家長簽名的那會兒。 

這個時候,有些家長會化身「差評師」,不管孩子作業寫得多好,總能找出點錯別字,標點符號,某個字的工整度。總之,他一定能挑出點孩子的問題。

對這類家長的心理,王金戰老師這樣分析:

「這些父母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他們覺得孩子只要一被表揚就會驕傲。」

但是,家長平時挑出的錯誤越多,孩子之后的成績反而越差。 

而根本原因在于:

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眼前的一處錯誤,卻忽略了一味地指責可能會損傷到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 

一個喪失學習信心的孩子,又怎麼能對學習繼續保持熱情呢?

如果老師經常對父母說「要多鼓勵孩子」,排除只是想讓父母通過正向激勵讓孩子加油外,很可能是:

「你對孩子的打壓和指責太多了。」

老師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已經留意到孩子的挫敗感很久了。

父母,應該做孩子優點的發掘者。多放大優點,多鼓勵,孩子才會給你更好的回饋。

寫在最后:

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寫道:「正是孩童時期形成的人格、習慣,續寫了悠長的生命。」

孩子的未來,其實早已藏在老師的每句話中。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是一面鏡子,背后映射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有句話說:「再好的老師,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再好的家長,也需要不斷進步,從來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尋找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當老師和家長,一個做燈塔,一個做船槳,孩子這艘小船,才能在乘風破浪時,行得更穩,駛得更遠。 

這也正是教育路上最和諧的關系: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一起并肩努力!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