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這5件小事」足以摧毀孩子自信,有的趕緊改
2022/02/18

心理研究發現: 孩子的自信萌芽于3-4歲,4-5歲的孩子就已經具有早期而有意義的自信。可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越長越自信樂觀,而有的孩子卻變得自卑懦弱呢?

實際上,孩子後天是陽光還是自卑,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建立孩子的自信過程很漫長, 但是毀掉孩子的自信,卻只要簡單5步就夠了!

1.經常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少年說》中,一個女孩委屈地希望媽媽再也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這讓她感到很受傷。

面對女兒的哭訴,媽媽不以為然地說「我認為你應該這樣做才能事半功倍」、「我是為了你好」、「我不打擊你,你就可能有點飄」

在爸媽眼裡,用「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激發孩子的勝負欲和自尊心,讓孩子更加努力。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讚揚別人家的孩子時,內心的第一個想法就是 「父母愛的是他,而不是我」。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嫌棄,厭惡,從而會產生自我厭惡。

在父母的不斷比較中,孩子會認為自己 一無是處,自我評價不斷降低,他們會變得敏感、焦慮,產生無力感,甚至出現抑鬱情緒。

2.總是不斷否定孩子

《爸爸去哪兒》中,楊爍是一個非常喜歡否定孩子的父親,他對兒子不是責駡,就是嘲諷。在他的不斷否定下,楊雨辰總是哭喪著小臉,雙眼無神,情緒敏感。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嚴厲和不斷否定,對孩子不是愛,而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不斷地批評、指責和嘲諷中,他們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 情緒總是處于惶恐之中,內心沒有安全感。

他們開始認同父母的否定,認為自己做什麼 事情都是錯的,他們習慣了否定和自我否定,漸漸地失去了自信,變得敏感謹慎,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做,去爭取, 因為在他們心裡自己註定是個失敗者。

可以說試圖用否定來激勵孩子是最愚蠢的做法。孩子需要肯定而不是否定。不斷地否定只會讓孩子被打壓,變得膽小懦弱。

3.替孩子決定一切

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很多決定都做不好,于是就伸手為孩子包辦了一切。他們從來不會問孩子的意見,而是擅自為孩子選擇,為孩子做決定。

父母的包辦讓孩子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他們會認為「反正我也做不好,反正做不好會被罵,那還不如不做!」

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做事情的主動性, 成為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想法的人。一旦讓孩子獨立去做事,做決定,他就會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優柔寡斷,一點能力也沒有。

4.喜歡抱怨生活

充滿負能量的父母養不出積極向上的孩子。

父母不斷抱怨別人的不好、抱怨工作的勞累、抱怨生活的不公,覺得任何人都對不起自己,任何事情都不公平,家裡總是充滿了負能量。

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負能量爆棚的人。

他們 心胸狹窄,特別是當他們考試成績不好,工作遇挫,失戀,和朋友鬧矛盾的時候,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都是他們的錯」,他們 痛恨老天的不公,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對他人充滿了怨氣。

他們 善于推卸責任,喜歡逃避,最終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信心。

5.很少陪伴孩子

《積極心理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中寫到: 「兒時能得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與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強與(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低及心理健康較差存在顯著關聯。」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缺位,長期被忽視的孩子 ,內心孤獨,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性格孤僻、暴躁易怒、自卑敏感,不自信,不陽光。

他們渴望愛,又不敢愛,他們認為自己不值得,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總是患得患失,處于矛盾的心理。

英國文學家培爾辛曾經說過: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了。」如果一個人沒有自信,膽小自卑,敏感懦弱輸不起,他的人生註定處處受挫,不會幸福。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孩子的自信不僅僅是多鼓勵,多引導,多指導孩子勇敢面對困難。 更多的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否是正確的,是否是正面的,積極的。

強大的內心,穩定的內核是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的重要底色,而如何幫助孩子打好幸福的底色, 關鍵就在于父母。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