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接到一位寶媽的來信:
她表示自家孩子暑假期間,完全沒有學習的勁頭,明明上學期數學一直在墊底,已經被叫了好幾次家長,可小孩卻成天跟沒事人一樣。
本想著趁著這個假期讓她好好補補課,實現彎道超車,結果小孩就是死活不愿意學。無論家里人怎麼勸,她還是選擇「擺爛」,不愿意努力證明自己。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我真是恨鐵不成鋼」,聽到寶媽的這句話,我忍不住問了一下她平時跟小孩溝通交流的方式。
通過她的回答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怪孩子不上進,可能是你們的說話方式,打擊到了她們的積極性。
1、「你怎麼那麼笨/懶!」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沒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以后,習慣性地給他們貼上「笨」、「懶」等標簽。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簽效應」。父母有意無意給孩子貼上的」標簽「,往往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心理強大的小孩,或許還能規避掉這一負面影響,但內心脆弱,敏感又自卑的孩子,受負面標簽的影響也就更大。
一旦孩子們的內心認同了這個觀點,他們也就會變得失去斗志,總覺得「反正我再努力,也是一個不聰明的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認同」。
特別是當孩子進入「逆反期」的時候,父母說話的噪聲越大,孩子其實越容易破罐子破摔。例如,當你經常說孩子叛逆,她便會真的叛逆給你看;你說她不求上進,她也真的跟著擺爛。
開頭提到的那位寶媽,她就是一個急性子,當孩子數學考試第一次不及格的時候,她就直接說孩子「沒見過你這麼笨的,這麼簡單也能做錯」,后面甚至在外人面前反復強調「笨」這個標簽。
持續性的強調和打擊,令小孩信心喪失,對數學有了逃避的心理,認為自己沒辦法跨過這個挑戰,沒辦法考一個好的分數,所以不愿意迎難而上,好好學習。
2、「我完全沒看到你的努力……」
這句話對孩子而言,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很多中國父母都有著粗暴的生活邏輯。他們對成功的定義都非常「絕對化」。
「你只要好好學了,一定能拿第一。」
「你考上好學校了,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只要你有錢,前途必然一片坦蕩,要啥有啥。」
這句話表面上看似乎沒錯,但如果細究就會發現,過于強調成功的單一性,忽視了它是由多個因素組成的,例如先天智力、人脈關系、人生機遇等等。
而這些東西,有時候并不是靠努力就能得來的。
如果努力就可以成功,那世界估計遍地都是成功人士;如果沒成功就是不努力,那又該讓多少「郁郁不得志」的寒門子弟憤懣。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孩子,為了能讓自己學好數學,日日「頭懸梁錐刺股」
,埋頭苦讀,可成績還是不理想。這時父母又突然說上一句「你就是沒努力」,你的心里又該有多麼委屈呢。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失敗后變得頹廢、不上進,就是擔心別人說:你沒努力或者你天分不夠。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也會擔心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被一次次無視,與其到時候被父母嘲諷,不如主動擺爛,還能找個借口說「我只是沒有發力而已,要是用盡全力,我肯定也能行!」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且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暗示力量的影響。
心理學專家蘇珊·沃德也曾提到:「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如果你重復性暗示孩子不夠好,貶低他,久而久之他們也會變得不自信,而且負面的評價,往往還可能導致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下降,影響智力發育;
反之,如果你用積極、樂觀的語言來教育孩子,把「你真笨」換成「媽媽相信你的實力」 、「你沒努力」換成「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往往能給孩子更加正向的影響,讓他們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行,無形中催發了孩子的上進心,事情也能往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
當孩子受挫時,父母如何正確激勵他,讓他更加上進呢?
心理學上有個萬能的公式,或許能給父母很多幫助——
FFC育兒模型,也就是事實(Fact)+感覺(Feeling)+比較(Compare)。
Fact:描述事實
「我知道你現在的感受,媽媽以前也經歷過,所以特別理解你的心情。」
首先跟孩子共情,讓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不要一直想著這件事,喪失了斗志。一般孩子沒成年以前,大腦「前額皮質」尚未發育成熟,情緒管控能力較差,父母的語言安撫是極為重要的。
Feeling:描述感覺
「媽媽看到了你的進步,下一次會更好的。「
轉換孩子的思路,讓他們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進步上,而不是暫時的失敗中,心態改變了,以后才能繼續發力。
如果孩子已經受挫,父母繼續在傷疤上撒鹽,覺得就是小孩不聰明、沒努力,往往就會加重其負面情緒。
Compare:進行對比
「你這道題解得比上次快,正確率也高了很多。」
讓孩子在一次次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提升,增強其自信心,有時候結果未必是重要的,關鍵看過程中收獲到了什麼。
在父母的鼓勵和認同中,相信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