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學校是個小社會。」
對于初出茅廬的孩子們來說,學校的關系遠沒有家庭那樣單純,反而是充滿了復雜性。
怎麼和同學處理好關系?怎麼做才能不被老師區別對待?
這些問題都是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學校之前要優先考慮的頭等大事。為了不讓自家的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不少家長試圖走捷徑,想要借助「送禮」來博得老師的「特別對待」。
殊不知,這樣反而是因小失大。
云姐這段時間沒少為自家孩子的事情犯愁,用她的話說就是,不知道是哪里惹到班主任了,總覺得老師是在區別對待。
這并不能怪云姐多想,畢竟自家孩子正在初二的這個關鍵階段,老師前段時間通知了好幾個孩子,約好了給他們在暑假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免費輔導,可偏偏沒有自家的孩子。
云姐覺得很是好奇,讓兒子去向老師申請名單,卻被老師給拒絕了。云姐這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畢竟孩子在的這所重點國中,
學生家庭條件都很優越,相比之下,自己的家庭卻只能算是中下等。為了不給老師留下「把柄」,云姐和老公商量之后決定給老師「送點禮」。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云姐的禮物剛拿出來,就被老師拒絕了。
云姐原以為老師是嫌禮物太輕,卻沒想到老師主動說出了不給云姐家孩子補課的原因:
這次的補課對象基本上都是成績遲遲提不上來的學生,云姐兒子成績還算穩定,自然不在這次補課范圍之內。
最后,班主任開玩笑地對云姐說:父母如果能和老師多少這三句話,老師會更開心,比「送禮」還管用。
【第一句話】:我家孩子最近怎麼樣?有什麼需要改的嗎?
從老師和家長的角度出發,他們的共同點其實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能讓孩子取得一個好成績。
父母和老師的交流起碼能讓老師感覺到不是在孤軍奮戰。畢竟父母對孩子成績的學習的重視也是對老師的一種激勵,老師也能在家長身上看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樣的孩子又怎麼不會受到老師的偏愛呢?
【第二句話】:教育上有什麼需要我配合的嗎?
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相互配合,有的家長把兩者相割裂,認為把孩子送上學,就該由學校和老師承擔教育的責任,家長不需要參與太多。
事實上,恰恰相反,即使是上學后,家庭教育的責任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孩子從幼年到青春期,這段時間需要家長密切關注和付出。這個過程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出力。
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目的一致,應盡可能地配合老師提出的合理要求。老師最不喜歡,家長平常不聞不問,考試后和老師大發脾氣。
【第三句話】:班級有什麼活動,盡管來找我
班級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安樂窩,更是全班人的學習生活的場所。
這也就是為啥大多數老師都會強調家長在班級活動中的參與感,如果家長親自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會更容易對孩子的日常表現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家長這種參與會在老師心目中留下好印象,這種好印象會重點體現在自家的孩子的身上。
● 老師更希望父母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在絕大多數老師看來,送禮其實是因小失大,畢竟孩子的成績才是老師關注的重中之重。父母和老師的溝通意味著家庭和學校的強強聯手,這種變化對于老師的觸動要遠比送禮更有效。
● 孩子自身的特性
或許會有些家長認為,老師對孩子的重點關注對孩子的成績提高有益無害,事實上,這種想法也是大錯特錯,畢竟有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并不適合老師的重點關注,這樣反而會讓他們感到不適應。
父母要不斷提升自己。孩子看世界的寬度和廣度,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父母的認知有限,也很容易限制孩子的可能的發展。盡量不要把單一的價值觀和競賽觀,在孩子小的時候加強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