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以後,父母就開始盼著他們快快長大,更是對他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充滿期待。而有了期待就免不了比較,尤其是身邊朋友有當父母的,總會希望自家孩子能更早學會走路。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先人一步」學會走路,而且「走路越早越聰明」的說法也藏在不少父母的心裡。
然而科學證明,走路早的寶寶不一定聰明,反而走路晚、喜歡爬的寶寶聰明的幾率更大!
一位婦產科專家為此做了實驗,A寶寶:2歲、很早就學會走、爬行時間短,B寶寶:1歲,會走,大部分時間都在爬行。
實驗將兩個寶寶放在同一起跑線上,對面放著的是他們最喜歡的奶瓶,在寶寶和奶瓶中間有一個爬行筒,兩位媽媽分別站在奶瓶處呼喚寶寶。
最終結果是:2歲的寶寶左右張望,始終沒有向媽媽爬去,而1歲的寶寶迫不及待穿過爬行筒到達終點處。
很明顯,1歲寶寶四肢更具力量,大腦能在更短時間內接收信號並做出反應。這是因為嬰兒在7個月左右時,大腦進入發育的黃金階段,爬行時需要同時手腳活動,就可以實現鍛煉左右腦的目的。
大腦中的視覺中樞和聽覺中樞負責傳達來自大腦的命令,爬行能擴大寶寶眼睛看和耳朵聽的范圍,強化刺激,促進中腦功能發育,這樣寶寶的反應就更快,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因為足夠的鍛煉得到提高。
提高運動能力:
爬行時寶寶的全身都在互相配合,通過反復練習讓寶寶的身體有很好的協調能力,還能鍛煉身體的肌肉,多多爬行的嬰兒長大後擅長運動、而且爆發力驚人。
提高空間感和方向感:
路癡並不是記性不好,而是空間感和方向感差,這和小時候沒有足夠的爬行有關係。爬行使孩子不受限制地探索周圍環境,培養和鍛煉嬰兒的方向感和空間感。
體態更好:
很多人駝背、脊柱發育有問題,看似是骨骼的問題,其實跟寶寶爬行有很大關係。
經常爬行的寶寶能最大程度上鍛煉脊柱、盆骨和背部的肌肉,身體發育得好就能遠離身姿體態的畸形,外形上更美觀。
使語言能力更強:
德爾曼博士通過實驗和研究證明,爬行時間長的孩子長大後的語言能力要更強,而爬行時間短或幾乎沒有爬行過的孩子長大後語言能力稍弱。
前面已經講到,爬動鍛煉的其實是全身,通過爬行可以加強反應能力,從而促進神經纖維形成一張網,對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完善有説明,可以在孩子學習語言時發揮巨大作用。
隨著嬰兒的發育,漸漸開始了身體活動,從翻身、坐、爬、到走都是要根據身體發育情況而進行的。
通常來講,6個月內的嬰兒還不具備爬行的能力,不過可以訓練已經會翻身的他們抬頭,為下一步爬行做準備。
半歲到1歲的寶寶就可以學爬了,一般都是先學會坐,在坐的基礎上,父母可以用寶寶的玩具吸引他們,刺激寶寶蹬腿、轉圈,這樣很快就能學會爬。
1歲到2歲的寶寶基本上都已經會爬了,這時別急著讓孩子學走路,在健康發育的情況下,多讓寶寶進行爬行訓練好處很多。
爬行看似是「笨」的表現,其實爬行不夠多的孩子問題才多呢,真正聰明的寶寶都需要多多爬行,新手父母可別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