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究竟要不要抱呢?
有朋友問,小時候經常被抱的孩子和不被抱的孩子有哪些區別呢?
基于科學的嚴謹性,從孩子從小的行為影響來追蹤到孩子成人以后好像不太現實,但是嬰兒小時候究竟要不要抱,短期來看,很明顯擁抱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能量」。
嬰兒期的寶寶,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可能就是孩子抱多了是不是獨立性就會差,真相是,孩子抱得越多可能優勢也會更明顯。
作為父母,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了孩子為什麼總是想要抱抱。尤其是嬰兒期的寶寶。
哭是嬰兒期寶寶唯一的溝通方式,而止哭最快的方式就是抱起寶寶,為什麼寶寶這麼喜歡被抱起來呢?
[生·理·需·求]
嬰兒喜歡被媽媽抱著,尤其是小月齡的寶寶,從溫暖的羊水中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這個世界和自己呆了十個月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每一張面孔都是陌生的,說的話就像火星語言,孩子完全聽不懂,這個時候嬰兒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肚子餓了,就哭幾聲吧。屁屁不舒服,也要哭幾聲。后來寶寶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就有人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就能夠被抱起來,所以一旦有[生·理·需·求],他會用哭聲告訴家里人:我需要被抱起來。
想要被抱是因為孩子在告訴家長,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媽媽的懷抱會讓寶寶感覺到安慰,這也是一旦孩子生病,總是需要被抱在懷里。
精神需求
恒河猴實驗告訴我們靈長類動物的成長需要三個變量,分別是撫觸、運動和玩耍。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和其同事進行了一場關于恒河猴的實驗,在猴寶寶剛剛出生的第一天便和媽媽分離,在以后的165天中,這只猴寶寶和兩個媽媽在一起,分別是奶瓶媽媽和絨布媽媽。
事實上這兩個媽媽都是用鐵絲做成的,一個上面鋪著絨布,另一個上面架著奶瓶。哈洛以為猴寶寶會更喜歡奶瓶媽媽,但是事實上猴寶寶明顯更喜歡絨布媽媽,一天中除了肚子餓了,其余時間這只猴寶寶都會呆在絨布媽媽身邊,如果絨布被拿走,猴寶寶還會生氣發脾氣。
雖然實驗對象是后期但是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實驗在人類身上仍然能夠成立,所以撫育孩子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撫觸,多和孩子親密接觸,對于小嬰兒來說,多抱抱寶寶就是最好的撫觸。
寫在基因里的編碼決定的
嬰兒為什麼喜歡抱,這可能是我們人類遺傳基因決定的,而不是孩子想要選擇的。
經常被抱安全感充足
經常被抱的孩子他們的安全感更充足,能夠更好的融入到這個世界中,或者說孩子的獨立性會更好。
嬰兒階段的安全感被稱為一級安全感。
一級安全感中包括物質安全和精神安全。
當嬰兒餓了哭的時候,媽媽就能送來香甜的奶水;當尿布臟了不舒服的時候,就能夠被及時更換;當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能夠被抱起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需求可以被及時滿足,嬰兒會獲得第一級物質安全感。
經常被抱孩子大腦發育更快
嬰兒大腦的發育在出生之前是長數量,大腦細胞不斷分裂,出生后開始由數量變為質量。
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大腦細胞約有100-180億個,出生之后大腦細胞數量量不在增加,相反這個時候大腦的神經元開始增加,這就好比在一張白紙上開始建立網絡,大腦使用的越多,網格越復雜,而孩子的大腦會越聰明。
對于小嬰兒來說,如何增加寶寶大腦的使用率?恒河猴實驗中哈洛已經指出,陪孩子玩耍,孩子太挑不會玩耍的時候,只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刺激,聽覺、視覺、觸覺等等。
所以背抱起來的孩子更有優勢,因為他看得更多、聽的更多、感受到的更多。
抱孩子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基礎的人際關系
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是嬰兒天生具備的,并不是后天習得的,所以孩子更喜歡和大人互動。
這個結果恒河猴實驗中同樣有提到。哈洛發現,只有絨布媽媽陪伴的猴寶寶長大后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其它后群中。后來他把實驗進行了更改,設計了一只可以陪玩的「媽媽」,每天陪猴寶寶玩一個半小時,這樣養育的小猴沒有任何心理問題。
著名的靜止臉實驗,當媽媽不在理小寶寶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會吸引媽媽的目光,媽媽沒有變化;寶寶繼續吸引,媽媽仍然部位所動,孩子開始變得崩潰,大哭。
同樣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父母需要及時回應寶寶,一旦孩子發現自己被忽視,長久下去會切斷與這個世界的聯系。而從小就能得到媽媽及時的回應,這是幫孩子在建立人生第一層社交關系,也是在幫助孩子學會建立關系。
結語:
有媽媽說孩子總會長大的,抱一天就少一天,所以不要總是苦惱孩子總是求抱抱,除了對孩子發育有好處,我們抱孩子的時間真的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