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養兒子的4個「忌諱」,父母早知曉,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2021/12/16

把一個孩子養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相信沒有父母想去親自體驗,但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一定都會追悔莫及。 男孩子與女孩子相比要更難教育,父母的一個錯誤觀點就有可能耽誤孩子的一生

養兒子的4個「忌諱」,父母早知曉,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窮養就是吃苦嗎?

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就對「吃苦」發表過自己的觀點: 「人們在青年時期,吃過越多的苦,那他在將來遇事的承受能力就會越好

特別是有男孩的家庭,一定不要對孩子們的要求千隨百順,因為社會上許多品行差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培養優秀青年就不要怕他們在少年時期受挫多、吃苦多,這能鍛煉孩子們的獨自生活能力,讓孩子們的意志力得到提高。吃苦耐勞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但是大多數父母都主觀臆斷地把「窮養」錯誤的理解成了就是「吃苦」。

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我曾經就見過這樣一對父母,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在商場中挑選衣服,當媽媽為女兒挑選了一條很漂亮的小裙子時,一旁的兒子搖了搖媽媽的手臂,而媽媽卻不急不緩的說 「小男孩要多吃苦,不用穿那麼好的衣服衣,夠穿就可以了」。

小男孩感受著媽媽區別的對待,卻只是低下頭不言不語。說明這種情況小男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父親母親只知道固執的窮養男孩其實更容易讓他們品行有缺。他們會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變得吝嗇,遇事爭斤奪兩,患得患失,他們會從骨子裡感到貧乏,難以樹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窮養並不等于吃苦,為人父母更不應該故意讓孩子去找苦吃。 所說的「吃苦理論」,本應該是父親母親不對男孩過分的溺愛慣養,不百依百順,而是讓男孩自己去經歷,去受挫,去嘗試,鍛煉他們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

兒子=祖宗?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警戒過父母:讓一個孩子成為平庸不幸之人的最好方法, 就是對他所說的都千依百順

那麼對孩子來講到底什麼才是不幸呢?當他們變得碌碌無為時他們才是最為不幸的。

陝西曾經接到一個年輕人報警,聲稱自己的父母因煤氣原因,不幸過世。經過現場勘查發現了令在場人震驚的真相: 被告知而過世的二老,實則是被自己的兒子騙保。

楊某自幼被父母嬌生慣養,一直到成人後步入社會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一次偶然她了解的意外險可以得到巨額的賠償款, 只想掙錢的他看似是為父母買了保險,實則在飯菜中下了藥。

發生這樣的悲劇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過分寵溺,導致孩子的承受能力弱,任性妄為。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他們的本能,但什麼事都要有個限度,父母要清楚的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有益的,什麼才是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危害的。 以後的生活都是孩子自己的,真正對孩子好就要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進退有度。

打罵等于教育嗎?

父母總覺得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沒有嚴厲的管教,孩子沒有長記性。

男孩往往更多的承受過父母的體罰,父母固執的以為嚴厲的體罰可以讓孩子避免犯錯。

但是棍棒的教育方法真的會培養出孝子嗎?如果打罵就可以讓孩子變成品格兼優的人,那社會中早就沒有這麼多壞人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孩子也有自尊,經常被父母教訓的他們,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了很大傷害。甚至會導致孩子們逆反心理,對父母不尊重,不信任。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人在小時候受過的教育,會在長大以後回饋給社會」。

父母就是孩子長大後的縮影,他們是怎麼對待孩子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很有可能會這樣對待他們,對待他人,對待社這個社會。

那麼到底怎樣才是教育兒童的正確方法呢?適當的責備要有,適當的獎勵也要有。獎罰分明有度才是教育的先決,其實男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支援理解,這樣才能讓他們從小樹立起自信心責任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用正確進取的教育方法讓男孩成長為敢做敢當的男子漢。

媽媽不要過度

在一檔教育節目中,已經5歲的男孩還是不能離開媽媽,只要一離開就哭得不停。媽媽心疼不已,將她攬入懷中,緊緊抱住,就像小時候吃奶時的姿勢一樣 。孩子黏媽媽是天性,但是過度依賴媽媽就有媽媽的問題了。

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總是緊緊跟隨著孩子孩,他只會越來越依賴媽媽。  到了本該有自我判斷的年齡,一旦在媽媽在場時就會束手無策,完全依賴媽媽,慢慢的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

媽媽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會導致孩子的感情向錯誤的方向發展。兒子長大了要知道避諱母親,女兒長大了要知道避諱父親。

血濃于水,父母與孩子雖然至親至愛,但孩子慢慢長大感情也變得越來越細膩,父母已經是成年人,要有避諱的意識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女兒長大後,父母親要 注意避諱尊重女兒的隱私,兒子長大後 ,母親要注意保持和兒子的距離。母親對兒子的愛應該是給兒子適當獨自長大的空間。

上文所提到的4個問題,是父母必須要做到的。

要從小孩子開始就培養男孩的自信心,責任心,獨立自主的能力。

今日話題:分析你的育兒心得。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