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里也有潛規則:3類孩子老師不喜歡卻不明說,家長要早知道
2022/07/29

一說「潛規則」,我們都知道是個貶義詞,有些規則形式上很隱蔽,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一套應對辦法去規避。

按理說,潛規則應該指的是成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孩子沒有多大關系。但是經常看到「幼兒園里有潛規則」這樣的文章,開始是不相信的,小孩子哪談得上什麼潛規則。

后來看了很多家長和老師的真實評論,才知道這個潛規則確實存在,危害還很大。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提前知道,哪類孩子在幼兒園可能遭受冷遇,提前做好準備,讓孩子開開心心去幼兒園。

總結了幾百條留言,發現大家反應比較集中的有3類孩子,是老師「潛規則」的對象,大家一定注意了。

老師不喜歡這3種類型的孩子,家長多留意

第一類,動作慢的孩子惹人嫌

孩子動作慢,有些是個性原因,但大多是在家沒有養成好習慣,自理能力差,不熟練,動作就慢。

比如吃飯的時候,邊吃邊玩,家長怕孩子餓,在邊上喂飯,孩子就養成了不緊不慢的習慣。

在家里,就一兩個孩子,家長可以忍受孩子的慢。但是到了幼兒園就不同了,30多號人,如果一個人吃飯、穿衣、收拾東西、排隊等等動作太慢,就會影響整個班級的工作進度。

老師內心一著急,就會催促孩子,忍不住數落幾句。孩子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哪受得了這般嫌棄啊,時間一長就郁郁寡歡了。

所以,家有幼兒園的孩子,或者準備上幼兒園的孩子,一定要訓練孩子的各種自理能力,孩子自己會做了,堅持做了,熟能生巧,動作就能快起來。

如果暫時沒調整好,就跟老師打個招呼,讓老師多擔待、幫助一下,只要我們通情達理,老師也賣個面子。

第二類,沒規矩的孩子不受歡迎

孩子進入幼兒園就進入一個小社會,要和幾十個孩子生活在一起,對老師來說,最喜歡乖巧聽話的孩子,老師一說,孩子們就知道怎麼做,老師省心了,也能騰出更多精力進行更高質量的教學活動。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沒規矩。

上課的時候大吵大鬧、下課的時候經常推搡小朋友、睡覺的時候也不肯睡。老師沒辦法,只能分散精力去處理這些事情,搞得心力交瘁。

有個老師說,班上有個孩子被爺爺奶奶慣壞了,特別自我,一點規矩都沒有,經常和小朋友發生沖突,也不會冷靜地和小朋友和解,而不是不依不撓地和小朋友撕。

遇到這樣的孩子,老師也是倍感頭疼,處理難度很大。

所以,家長一定要花大力氣教孩子守規矩,上課認真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管理好情緒等等,這不僅對上幼兒園有幫助,上小學、中學、大學、走入社會,都是重要的一環。

第三類,不會表達的孩子常吃虧

孩子上幼兒園,離不開和老師的互動,也離不開和小朋友的互動,如果不會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冷落或者誤解。自己著急、傷心,還沒人懂,這滋味肯定不好受。

有兩個孩子起了沖突,老師問他們是怎麼回事,其中一個孩子伶牙俐齒,說是另一個孩子有錯在先。另一個孩子只知道哭,吞吞吐吐不為自己辯解。結果老師就認可了第一個孩子的話,批評了另一個孩子。

實際上,是那個會說話的孩子先挑頭惹事,不會表達的孩子就吃了啞巴虧。

還有那些嘴甜,常說老師好、老師漂亮的孩子,就特別受老師喜歡,什麼活動都有份。那些不太講禮貌的孩子,有些活動就可能排在后面。

會表達自己,才能讓人懂自己。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才能更受青睞。

所以,家長一定要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遇事冷靜,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還要學習一些禮貌用語,人見人愛。

家長了解這些潛規則,一定要在家里做好準備,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家長的職責,不可推卸

孩子在幼兒園接受教育,但孩子永遠是家長的,不是老師的。不要指望所有的事情都在幼兒園學會,家長一定要承擔起教育職責。幫助孩子養成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語言能力等等,讓孩子被老師喜歡、被小朋友接納,享受幼兒園3年的生活。

首當其沖的是, 我們要讓孩子進行體驗式學習,讓孩子在真實場景中學會如何自理、如何講規則、如何表達自己。

我們要 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學著吃飯、穿衣、如廁、收拾書包、自主入睡,孩子有鍛煉機會,才能強大起來,

我們要 模擬幼兒園情景,讓孩子了解基本規則。比如設定讀書時間、玩玩具時間,做這些事項時,讓孩子保持安靜,鍛煉坐得住的能力,為上課認真聽做準備。比如和家人、朋友鬧矛盾時,要有同理心,考慮別人的感受,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

我們要 以身作則,見人時有禮貌地打招呼、交往,讓孩子學習基本的生活禮儀,養成禮貌習慣。

我們 多跟孩子說話,多給孩子讀書,讓孩子學著正確地表達自己,以便以后能順暢地講事實、擺道理。

但是,我們很多家長畢竟不是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在一些問題的預見性上都有很多欠缺,導致教育孩子時不夠完善,讓孩子「學藝不精」,被無辜「潛規則」。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