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拖拉?原因你想不到,家長要教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2022/03/04

「拖延症」是孩子們的通病,許多父母都深受其擾,而且通常來說,家長越感覺孩子磨蹭,本人就越是「急性子」,二者堪稱「絕佳搭配」。

也正是因此,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抱怨「我辦事這麼俐落,孩子怎麼一點不像我呢」?乃至于忍無可忍之下,經常對孩子大發雷霆,可謂操碎了心。

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拖拉並非故意為之,家長一味地對孩子逼迫、發洩情緒很難起到教育意義,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孩子這麼愛拖拉?

孩子經常拖拉,可能有這5點原因

1. 生理結構未成熟

在人體中,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與認知、情緒、行為管理等有關,孩子的大腦前額葉區域發育還不成熟,這樣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孩子的認知能力、行為管理能力均比成人要差,所以往往很難快速回應父母的指令,容易拖拉。

2. 存在畏難情緒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拖拉,還可能是因為存在著畏難情緒,對接下來的任務有過高的心理壓力。

比如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送孩子上學堪比「上刀山下火海」,可帶孩子去買心儀的玩具,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能收拾完成,這就是因為在孩子心中,對上學存在一定的心理負擔。

3. 家長過度催促 家長越催促,越容易引發孩子厭煩,乃至于激起叛逆之心,尤其次數一多時,孩子對父母的催促只會當成「耳旁風」。

可以說有時候孩子拖拉,問題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說得太多了,過多地催促孩子,只會適得其反。

4. 孩子有依賴情緒

眼看孩子穿衣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家長都會忍不住心裡著急,三下五除二幫孩子把衣服穿好。

可等下次再穿衣服時,孩子還是老樣子,家長只能再度幫忙,陷入惡性循環,使孩子產生依賴情緒,拖拉成了常態。

5. 缺少時間觀念

其實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歸根結底就在于沒有時間觀念,他們不知道半小時和1小時究竟有什麼區別,也不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沒有緊迫感,于是做事情自然「慢慢悠悠」

,讓家長乾著急。

避免孩子拖拉,要用「小技巧」

1. 分解任務,解決孩子的畏難情緒

侄女小林家的孩子做作業時,因為覺得太多太難,每次都是遲遲不肯動筆,這讓小林一度煩不勝煩。

為此我向小林支招,建議她可以對孩子的家庭作業進行分解,一方面由簡到難,另一方面每完成一部分後,給出一些小獎勵,比如可以讓孩子玩一會兒喜歡的玩具、吃一點小零食,通過把作業一點點分解,來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久而久之,再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增加難度。

其實當孩子出現畏難情緒而拖拉時,大部分情只是心理上認為自己完不成任務,只要將任務進行分解,通過獎勵提升其積極性,孩子的自覺性自然會越來越強。

2. 教孩子認識時間

孩子對時間不夠敏感,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來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存在,體會到時間的價值。

比如與孩子一起指定「24小時作息時間表」,從7點鐘起床,一直到晚上9點半上床睡覺,將一天中的時間進行分段,讓孩子知道在一天中的某個時刻,具體要做哪些事情,逐漸形成習慣,為孩子養成時間意識。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孩子房間放個小鬧鐘,將起床、做作業、休息等都設定時間提醒,亦或是平時和孩子玩一些認識時間的遊戲,像是讓孩子猜猜現在幾點鐘、詢問孩子做某項具體事情要花多少時間等等,來加強孩子對時間的敏感性。

總而言之,我們要將對時間的認識融入到孩子生活中,讓孩子逐漸對時間有清晰的概念。

3. 提升孩子能力,避免催促

當孩子因能力差導致拖拉時,我們切忌一再催促,而應該以鼓勵為主,對孩子的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提升。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精細化動作能力差,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做一些鍛煉精細化動作能力的遊戲,像剪紙、拼圖、搭積木等等,有的孩子可能注意力不集中,我們可以讓孩子試著玩平衡木、蕩秋千等遊戲,逐漸引導孩子安靜下來,提升專注能力。

結語:

解決孩子拖拉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只有找到孩子拖拉的真正原因,採取針對性的解決方式,給予其足夠的時間,才能從根本性上解決問題。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喜歡拖拉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