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無論多忙,請一定陪孩子到12歲,因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
2022/05/12

孩子12歲前沒有正確的陪伴,他們長大了,不可能孝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作為著名犯罪心理學家,見到了無數無法無天的少年犯。

都是因為12歲以內父母該有的陪伴和規矩教育,沒有給到位,12歲以后再想管,已經完全管不了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在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關系是一個孩子人格關系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其實孩子的每一年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0-12歲這段時間,為什麼這段時間父母的陪伴如此的重要呢?

0-3歲,父母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1歲以內,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溫暖,因為孩子會記住被善待的畫面。

對孩子來說0-3歲,是他們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和呵護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特別是小嬰兒,被媽媽抱在懷里就會特別的有安全感。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似乎總在說:有你在我就不怕。

父母的言行都在向孩子透露著一種愛和責任。

3-6歲,父母陪伴有利于孩子性格發展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一個孩子的性格并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后天培養的。

孩子的性格80%-90%是在3-6歲被定型的,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就要在6歲前完成。

所以3歲之后,父母要開始立規矩,當孩子出現目的性,為達目的誓不罷休時,就要立規矩了,這個立規矩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果立威不成功,孩子很多的問題由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改不了。

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還是在于父母的教育,一個有高質量陪伴的孩子,他一定是陽光,溫暖的孩子。

所以,在3-6歲時,要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陪伴,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6歲后,父母陪伴孩子更自信學習更主動

耶魯大學賽格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孩子們40多年,研究6-14歲兒童的行為變化與發展,發現6歲以后的孩子會進入暴風雨的人生第二個叛逆期,個性會極端兩極化。

在上小學之前,有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但是到了二三年級之后,行為習慣開始改變,有的甚至開始和父母頂嘴。

如果父母忽略掉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的情感漠視,會讓孩子缺乏自信,便不能很好地主動學習。

更不會有親密的親子關系,我的一個朋友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

十幾歲后回到父母的身邊,已經是熟悉的陌生人。

和父母一直有隔閡,二十多年過去了,相處還是尷尬,他都不能跟父母呆在一個房間。

所以說對親子關系而言,12歲之前沒有做好,12歲之后可能就再也做不好了。

孩子6歲以后,父母就要承擔孩子領路人的角色。

在這期間,父母要一步步地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界限與規矩,絲毫不能懈怠。

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看到他人,與人為善,成為溫暖而有分寸的人。

在立好規矩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感恩教育。不立好規矩,這一切就無從談起。

放養孩子要不得,缺時間就高質量陪伴

有一個小學生寫作文,非常渴望地寫道: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因為他太缺陪伴了,爸爸是程序員,總是加班。

為了生活,確實是很無奈。

孩子很快長大,以后想陪也沒機會了

現在孩子還小,可能很多人都感覺不到。

其實,事實很殘酷。因為時間最無情。

父母的陪伴,真的是有有效期的。

在孩子12歲之前,如果沒有做到陪伴,那12歲之后,孩子也不是很需要你的陪伴了。

因為孩子的未來已定,不管是性格情商還是好習慣的培養,各種年齡段的天賦敏感期,或者跟父母的關系,都已經定型。

12歲以內沒有抓住機會教育,孩子很容易成為叛逆而自控力不足的人。

在教育這件事兒上,父母的作用永遠大于老師。

孩子不會自己變得自律,需要家長長時間的以身作則,和監督執行。

這很麻煩,因為盯人的人很累,被盯著的人很煩。但是還是要堅持,因為效果絕對顯著。

這是放養無法做到的。

如果缺時間,父母一定要高質量的陪伴!

因為就算你有時間24小時盯著孩子,也沒什麼用,只會讓孩子缺乏自理的能力。

不要找借口沒時間,因為真的沒有人會忙到絲毫不管孩子。

哪怕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

就算是總統競選最忙的時候,也盡量抽出時間參加孩子們的家長會。

他說,自己只是一陣子的總統,但是一輩子的爸爸。

其實,奧巴馬陪孩子的時間,肯定不會很多,但是哪怕是一周只有幾個小時。

他的眼里都是有孩子的,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

只要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高質量的陪伴就永遠不會缺席。

所以,不管多忙,哪怕一點點時間,也要陪孩子吃晚飯,跟孩子聊幾句天。

12歲前,陪伴孩子的意義不是包辦,是教會孩子獨立。

不是對孩子進行控制,而是給他們溫暖和愛。

不是替孩子擋去一切風雨,而是教會他們成長。

這才是陪伴的真正意義。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