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親子關系下長大的孩子,將來難有大出息,家長一定要注意
2022/10/06

我們認為,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對其身心和行為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并且心理學家也曾經進行過相關的證明。

認為孩子自私、自卑或者是自信,自負,其實與父母有著非常大的關系,而孩子日后的出息程度,實際上也與小時候的教育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就進行相關的調查,并且提出了一個觀點, 認為兒童的行為調節和行為判斷,其實是受其社會經驗所促使的,而這種社會經驗促使的直接來源,大部分都是其原生家庭,最主要的是其父母。

特別是他們所處的具體的情景,就是我們所謂的家庭環境,其實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無論長大與否,在這個世界之中,與他最親密關系的永遠是他的家庭。

而家庭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身處最多的情景環境,這種情景環境對兒童有著耳濡目染的影響,他的行為,言行和性格都是深受其影響的。

所以, 父母作為家庭關系之中最主要的成員,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

如果有一些家庭無法處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養出來的孩子就會存在一些性格的偏差。

著名的心理學家、教授李玫瑾也曾經在她的講座之中提出過一個觀點,六歲以前其實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而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之中80%-90%的性格特征,他的生活方式,思維理念,行為表現,志向和理想,實際上都是在六歲以前所形成的

并且隨著如今二胎三胎政策的開放,讓本來就脆弱敏感的孩子將會面臨更多不良的情緒感知,比如憤怒、脆弱、孤獨感、嫉妒心,這些不正確的情感都會影響其后期的思維形成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如果無法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排解,就會影響到孩子日后的健康成長。

而這種性格的成型,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其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所以。學會認識、管理孩子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也是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

很多成人在培養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認為情緒只是成人世界的一種產物,只是出現在成人的思維意識之中,認為孩子怎麼會有情緒呢?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提醒中國的父母:雖然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善于督促孩子的情緒健康,要求他把日常的工作做好,考試考好,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在自己人生價值的規劃,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

他們會強迫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情緒收斂起來,但是卻不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壓制孩子的情緒,不讓其表現出來的過程之中,實際上也是壓制其天性合作,為人本性的發展,因為。

六歲是孩子情緒完整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孩子的情緒剛剛燃起的時候,得不到正確的正視。往往在他真正爆發的時候,就已經為時已晚了。

但是,一個孩子的真正內心,其實并不僅僅是從他的行為表現所展現出來的。所以,父母要懂得讓孩子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的底線的,有一定的原則,順從自己思想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自己的言行。

知道自己的行為應該是合乎一定的規則,并且是不會對任何人帶來不應該屬于他們的麻煩,而且要懂得不要去觸碰原則底線之外的事情。

當孩子擁有自身的空間之后,讓他們隨心所欲的去跟隨自己的想法,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夠不壓制他們的天性。

不給予孩子一定表達情緒的能力,不給予孩子自己生活的空間。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成才,都是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的,所以,父母要做的也是要懂得去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成為他們身邊的情緒教練。

但是,并不是一味的去無視和制止他們,引導他們去接納自己的情緒,強大自己的內心,更加豁達的認識這個世界,才能夠擁有更加完整的人生,長大之后才能夠更加有出息。

想要培養一個積極向上且日后有自己才華的孩子,就要懂得理解兒童背后的發展心理學,去理解他們的情緒和行為的深層原因,才能夠正式他們,并且尊重他們,甚至引導他們。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