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到「媽」,大多是由3個原因促使,暗藏孩子的心理變化
2021/11/29

米粒還不到4周歲,平日裡,米粒都喊艾姐「媽媽」、「媽媽呀」。但是,前幾天晚上開始,她忽然開始喊「媽」。

從「媽媽」到「媽」,艾姐不知道其他寶媽有啥感覺,但是艾姐有點失落。

從「媽媽」到「媽」,語氣上少了小女孩的嬌嬌糯糯,變得簡單俐落,這讓艾姐非常不適應。而艾姐也知道,孩子從「媽媽」喊到「媽」,其實內心的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

艾姐這段時間一直在學習心理學,因此,艾姐特地去尋找了這一字之差背後的心理變化。

從「媽媽」到「媽」,大多是由3個原因促使,暗藏孩子的心理變化

原因一:孩子在模仿

聽到米粒喊「媽」,艾姐一開始是失落的,畢竟3-4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階段,艾姐還以為是米粒也開始「叛逆」了。但是,艾姐後來發現,她不過是在模仿。

因為週末的時候,艾姐回到老家,喊米粒姥姥就一直喊的「媽」。應該就是那會兒米粒忽然發現了她喊的「媽媽」和我喊的「媽」之間的差別,而後開始也喊艾姐為「媽」。

平日裡,我們大人如何與另一半、老人說話,孩子也會用他超強的模仿能力去學習。

一個簡單的稱呼如此,孩子日常說話語氣、情緒處理、與人溝通方式等,也都會因為「模仿」而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原因二:親子關係的出現問題

在孩子懵懂無知的時候,是最為依戀媽媽的階段,這似乎也是孩子天生的一種能力,一聲軟軟糯糯的「媽媽」,就能將媽媽所有不愉快的情緒給打散。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越來越不需要依賴父母,而父母對自己的教育、管控等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出現問題。

在這時候,孩子的言行都會表達出對父母的抗拒,比如拒絕和父母交流、拒絕與父母的親密行為,就包括稱呼上,也開始刻意疏遠,比如只喊「媽」,而不願意喊「媽媽」。

原因三:孩子開始追求獨立

孩子有兩個叛逆階段,一個是3-4歲,父母很難差距的叛逆階段,只覺得孩子不聽話。

第二個是青春期,家長們所熟知的「難管教」時期。

在孩子們開始追求獨立的時候,尤其是在第二個叛逆期,他們的心理,開始發生的一系列敏感的變化。

從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四個矛盾:

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託之間的矛盾;

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

在各種矛盾之下,孩子其實就是在要求人格獨立、社會地位平等、精神和行為自主,此時的他們,反對父母或有關方的控制。

這種內在需求的變化,讓孩子想要表現得像個大人,從而刻意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媽媽」變成「媽」,便是稱呼上的距離。

孩子的稱呼從「媽媽」到「媽」是好是壞?家長的處理態度是關鍵

因為心理變化而導致的稱呼變化,孩子其實是難以感受到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該去分析原因。

其實,孩子對媽媽的稱呼從「媽媽」到「媽」整體上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好壞之分,如果非要說,那麼可以看成是「好處」。

因為, 孩子用「稱呼變化」的方式,在告訴自己的父母:我變了。

這樣,父母就能去從根本上找原因。

如果是親子關係導致的稱呼疏遠,那麼父母可以反省自己,是否是哪裡做錯了,沒和孩子溝通好,又或者哪件事情處理得不夠妥當等等。

如果是孩子和父母關係不錯,只是稱呼發生了變化,那麼代表孩子長大了,進入青春期,想要獨立了。

此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要開始換個思路。

青春期孩子,家長要做到4點很重要:

第一,認識、理解孩子的叛逆期對心理發展的意義。

孩子只有突破了各種矛盾,才能迎來心理上的真正成熟。

第二,正確面對兒童逆反期這個客觀事實。

叛逆,代表孩子會和父母出現正面衝突、矛盾,又或者孩子會做父母所不理解、不允許的事情。這時候,家長別覺得是孩子不懂事,這其實只是孩子到了叛逆期而已,不可怕。

第三,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點,尤其是成人和半成熟之間的矛盾

多一份理解,孩子其實就能少一份心理負擔。

第四,正視孩子想要獨立自主的需求

孩子既然想要獨立,那麼,父母就該給孩子空間,而不是僅僅拽住孩子。

米粒媽媽寄語

孩子對媽媽的稱呼,從「媽媽」到「媽」,其實遲早會有這麼一天。但是,艾姐希望,所有孩子的這一天,都會來得比較晚。艾姐更希望, 在這一天到來的時候,父母們能夠用正確的態度、行為等,去思考、對待這稱呼上的變化,讓孩子順利度過「稱呼變化期」。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