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后差距不是一點點,父母要重視!
2022/10/13

朋友的孩子五年級,最近他跟我聊天的時候訴苦。說孩子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在家也總玩手機,交的朋友成績也不咋地。

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聊一些玩游戲之類的事情,嘴巴也不干凈,臟字頻出。

雖然還是像以往一樣,發現一次就打一次,但兒子好像被打皮實了。

除了在見到爸爸的時候收斂一點, 只要爸爸不在家,不管語言還是行為,那就是一個小社會人。

他很擔心,孩子以后還會不會好?

照理說,這孩子我是看著長大…不,被打大的。朋友的教育實在是很嚴格,也很簡單粗暴。

很多在我們看來無傷大雅的小事,在他眼里也是大事,長大以后那還了得,所以不打一頓,他心里就難以平靜。

那麼,從小的嚴格教育,怎麼沒有養成一個聽話規矩的孩子呢?反而讓孩子逐漸朝著他擔心的方向發展了呢?

其實,經常挨打的孩子成才的機率,比從不挨打的孩子,要小得多,而且長大后差距不是一點點,父母要重視。

一:人的天賦:安全感和價值感的追求

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終點,他都在追求兩樣東西,

安全感和價值感。

盡管人的行為和心理上都有許多差異,但這兩樣東西,基本都是人的核心需求。

經常挨打的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在追求安全感和價值感的過程中,不斷受挫,導致了種種問題心理出現。

經常挨打的孩子,與從不挨打的孩子,在安全感上有很大差距。

孩子需要安全感,這是來自生物進化方面的需求。

因為在進化之路上,只有得到母親安全保障的孩子才能存活下來。

如果提供安全保障的父母,經常打罵孩子,那麼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會很矛盾。

一方面孩子需要安全感,但是另一方面,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父母,同時也被孩子認為是危險的來源。

這樣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同時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特別膽小,自卑。

經常被父母嚴格教育的孩子,往往會特別怕黑,晚上睡覺要有燈光。有時候甚至白天也不敢一個人待在臥室里。

他不敢走夜路,和大人一起走的時候,也要在前面或者中間。他們很自卑,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別人的差評可能會讓他的內心消化很多天。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適應能力差。

還有很多孩子,在離開父母到陌生的環境,就特別的安靜甚至有點呆呆的。

他們不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別人做什麼,他就跟著做什麼。

因為陌生的環境,讓他覺得危險,他的精力全部都被自己的不安全感消耗掉了。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攻擊性強,愛打人。

他們不會表達,羞于表達。這樣的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沖突。

他內心特別敏感,所以很輕易就會陷入與他人的打鬧當中。

因為與正常的孩子相比,他缺乏用理性處理沖突的能力。

二:價值感有差異

經常挨打的孩子,與從不挨打的孩子,他們在價值感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

一個人是否有價值感,取決于他認為自己的價值來自于哪里。

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人從不拒絕別人,他人的需求總是高于自己的需求,他們總是需要別人的認可。

這樣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價值就來自于他人的承認,這是價值感低的一種表現。

有價值感的人,他所做的事往往直指自己的內心。

因為這些事,讓他的內心充實圓滿,他們不會為外物所動,更不會被他人的評價所累。

這樣的人,可以用一句話形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讓他長大成為有價值感的人。而打罵教育,會破壞他的價值感。

那麼缺乏價值感的孩子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缺乏價值感的孩子,更重視外在的評價。

這樣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中,喜歡討好別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會在他的內心起很大的波瀾。

如果父母無法讓孩子體會到價值感,那麼他會自己找到這樣的圈子。

朋友的孩子交的朋友都成績不好,但是這群人聚在一起,會讓彼此感受到自己在圈子里的價值。

如果說臟話,欺負別人會受到圈子里的認同,那麼他們就會很樂意這樣去做。

缺乏價值感的孩子,容易對外物上癮。

喜歡玩手機,對游戲上癮的孩子,往往就是缺乏價值感的孩子。

他們在游戲里贏得對手,就會感到很滿足。

這樣的游戲簡單,節奏快,他能在里面迅速并且高頻次地獲得這種快樂。

反之,回到現實生活,他立刻就處于低價值感的環境中,這讓他感到很不適應。

●缺乏價值感的孩子,會逐漸放棄自己。

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被指責、被羞辱,這樣時間長了,他也開始逐漸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死豬不怕開水燙」,我就是這樣了,你不管怎麼說我罵我,我也改不了。

事實上,他可能試圖改變過,但由于我們不能及時給予鼓勵,他可能又回到低價值感的狀態里,并且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三:有成就的人挨過打,不代表挨打的孩子就會有成就

我們看到很多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挨過打,就會認為打罵孩子有助于他成才。

一個人成長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的,打罵給他造成的影響是否能被消化,取決于孩子能否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一種能力: 「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詞。指的是對反思的反思,對認知的認知。

我們每天見到的人,遇到的事情,都會進入到我們的內心。而我們內心就會對這些人和事進行提煉。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總是忘東忘西,手機不知道放哪里了,炒菜忘記放鹽了等等。

這些事情,讓我們產生了一種 認知和反思:我的記性很差。

而自我覺察,就是對這種認知和反思的一種再認知:我的記性很差嗎?這是為什麼呢?

是我生理上的問題還是心理上的問題?那些不會發生這種事的人,是記性本身就好嗎?

是不是我平時做事不夠條理?還是我內心裝著過多的事情,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呢?

那我需要試著去改變做事的方法,學習如何提高專注力。

這就是自我覺察,對于自己認知的一種反思。

有些人即使小時候經常挨打,安全感和價值感都很低,但是他們會對這樣的自己進行反思。

我為什麼會感到害怕?為什麼我會討好別人?為什麼我容易融入那種虛偽的圈子?為什麼別人的評價會讓我陷入內耗之中?他們會自己找到答案。

成功的人大多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他們在反思的反思中,過去的創傷被漸漸治愈,并且更新了認知,形成了強大的自我。

但是自我覺察這樣的素質,是大多數人很難具有的。

即使偶爾用過,也像劃過天空的流星,一閃即逝。或者找不到答案,繼續重復過去的認知。

四:用愛的方式代替打罵

不管是打罵孩子還是從來不打罵孩子的父母,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孩子的愛。只是愛的表達方式有著巨大的差別。

既然打罵孩子,對孩子有這麼多不利的影響,那我們就不妨更新認知。

這里有一些有愛的教育方式,大家不妨嘗試一下。

①接納情緒

孩子在犯錯之后,內心肯定是惶恐不安的,他會認為自己做錯了,會有愧疚感。

這時候,如果我們蹲下來,與他平等對話,試著詢問他的情緒,讓他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接納他的情緒。他會自己承認錯誤。

而且從他自己嘴里說出來的,比我們強迫他們,改正之后更有內驅力。

②溝通中確保愛的傳遞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確保自己的愛能讓孩子感受到。讓他知道,即使自己做錯了,父母依然是愛自己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即使你暴跳如雷,要打要罵,指責羞辱,但是問問自己的內心,你依然是愛他的。

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不妨試著讓自己平靜下來,孩子也會從你的情緒中感受到平靜的力量。

并且他也能從你的表現中,感受到自己的內心被愛填滿。犯錯不可怕,只要內心有愛,就不可能走歪路。

③放下焦慮情緒

打罵孩子,往往是由于我們太過于焦慮急躁。希望他成績好,以后有出息,急著讓他能認識到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學習,而不是其它。

心理講師王紀瓊說過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我寧可要一個有良心的孩子,我也不想要一個考試第一卻對我沒有愛的孩子。

我們需要的孩子,不僅僅是一個成績好的孩子,更是一個有良心、內心充滿愛的孩子。

AD
文章
快訊